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研究

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研究

论文摘要

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研究是在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宏观历史背景下,基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发展目标而进行的宏观理论研究。这一研究通过重新定位农村社会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和意义,阐明以农民和农村为发展本位,实现农村内部各构成要素的协调均衡发展是我国农村社会发展中新的目标选择,体现了新的历史阶段对农村社会发展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作为“重构”乡村的主动性选择,追求城乡公平发展,追求农村内部各构成要素的协调均衡。它不是简单的权宜之计或仅仅为了类似拉动内需而采取的工具性政策。和谐农村的价值取向以农民农村为发展本位,以实现农民的最大福祉和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基本追求,目标在于将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安居乐业的希望之所,使农村在现代社会中不仅具有产品、就业、生态等多重功能,而且使乡村在民族文化与传统的传承与发展中不可或缺。全文共由九章和结语组成。其逻辑线索是从回顾总结国外代表性国家和地区及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入手,分析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实质,进而提出有关农村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架构。然后从操作层面就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主体和构建内容进行论述。文章将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放在整个中国社会转型的宏观历史背景下,以和谐发展理念贯穿文章始终。在论述构建内容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是从历史梳理入手,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的重点,然后落脚在制度建设与创新方面。由于各章涉及的内容本身比较宏大,因而在各章中有重点的进行了限定,从而使各章论述内容相对比较集中。第一章是文章的导论部分,主要就论文的选题背景,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可能的创新等进行论述。第二、三章是论文的理论基础。第二章首先对国外两种类型农村社会转型进行分析以探讨农村社会转型的规律;进而梳理分析了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进程及存在问题,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这一命题的提出奠定基础。第三章集中论述作者有关农村和谐社会的相关理论认识成果。论文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农村发展的种种不和谐现象及其实质,提出农村和谐社会的内涵、性质、衡量标准、目标任务及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论文提出农村和谐社会就是以农民和农村为发展本位,以实现农民的最大福祉和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基本追求的、内部各构成要素均衡协调的社会。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应坚持以农民农村为本位,以全局统筹为牵引,以制度创新为根本途径的原则。第四章就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的主体进行论述。指出在中国现实的社会条件下,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农民是建设的主体力量,其他社会力量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持。五到九章分别论述了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重要保证、精神动力、制度保障和环境基础。第五章围绕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建设,阐明在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约束条件下,符合我国农业自身发展条件又与世界农业发展趋势一致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是从和谐理念出发的劳动密集型优质高效农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从根本上改变小规模家庭农业生存的外部环境,创造能充分发挥小农业创新性和积极性的、便于采用“低成本、高收益”的新技术环境,通过政府和市场机制的协同作用,解决中国农业的低效与弱质化问题。第六章围绕乡村治理,探讨如何顺应我国民主政治发展趋势,按照现代善治理念,完善乡村治理结构与机制,正确处理国家与乡村、政权与农民的关系,在促进乡村治理民主化的过程中,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保证广大农民根本利益的实现。第七章文化建设提出立足农民农村本位,挖掘农村文化固有价值,生成适合农村生活特点的、适合农民消费水平的农村文化,发挥其在凝聚整合农村力量,焕发农民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农村文化建设的任务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知识农民;开展群众文体活动生成快乐农民;推进公民素质教育造就合格公民。第八章社会建设围绕农村公共产品,着重探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重点探讨了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创新,包括决策机制、投入机制,财政资金监督机制创新。指出社会建设的目的是尽快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全面提升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民。第九章提出农村生态建设的目标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村社区,实现农民生产生活与环境的和谐共融,实现农村人居环境适人化,发挥农村在国家整体区域发展中的生态功能,再现农村宁静安详的田园风光。结语部分对论文整体进行总括。本文提出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农民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都已经随着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正在逐步消融,农村闭塞落后状态已经加速改变。顺应历史发展趋势,采取适时而智慧的策略加速推进这一进程,作为无数人梦想的农村和谐社会终将成为现实。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概述
  •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3 对“农村社会”内涵的分析
  • 1.4 文章的主要内容
  •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
  • 1.5.1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5.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农村社会转型的中外考察
  • 2.1 国外代表性国家和地区
  • 2.1.1 欧美发达国家
  • 2.1.2 亚洲临近国家和地区
  • 2.1.3 评述
  • 2.2 二十世纪中国农村的社会转型
  • 2.2.1 清末乡村现代化的发端
  • 2.2.2 民国时期乡村现代化的探索
  • 2.2.3 新中国对乡村现代化的追求
  • 第三章 农村和谐社会的理论架构
  • 3.1 农村和谐社会的提出
  • 3.1.1 宏观历史背景
  • 3.1.2 现实背景
  • 3.2 农村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 3.2.1 涵义
  • 3.2.2 标准
  • 3.2.3 性质
  • 3.2.4 目标任务
  • 3.3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 3.3.1 以农民和农村为本位
  • 3.3.2 以宏观统筹为牵引
  • 3.3.3 以制度创新为根本途径
  • 第四章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主体
  • 4.1 政府
  • 4.1.1 政府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主导力量
  • 4.1.2 政府的角色定位
  • 4.1.3 政府职能转变
  • 4.2 农民
  • 4.2.1 农民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主体力量
  • 4.2.2 发挥农民主体力量的途径
  • 4.2.3 农民身份转换
  • 4.3 其他社会力量
  • 4.3.1 社会力量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持
  • 4.3.2 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的途径
  • 第五章 现代农业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 5.1 我国农业的现状及问题
  • 5.1.1 现代农业的理论与实践
  • 5.1.2 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 5.2 和谐发展理念与中国现代农业的选择
  • 5.2.1 和谐理念与现代农业
  • 5.2.2 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之路
  • 5.2.3 意义
  • 5.3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制度创新
  • 5.3.1 农业支持与农业保险制度创新
  • 5.3.2 农村金融制度创新
  • 5.3.3 农业科技推广制度
  • 5.3.4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
  • 第六章 村民自治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
  • 6.1 当代中国乡村治理现状与问题
  • 6.1.1 传统农村的政治控制体制
  • 6.1.2 建国后国家与乡村关系的重构
  • 6.1.3 “乡政村治”模式及其问题
  • 6.2 善治理念下的中国乡村治理
  • 6.2.1 善治是当代政府管理社会的最优选择
  • 6.2.2 善治理念下的村民自治
  • 6.2.3 乡村治理与政治文明发展
  • 6.3 完善村民自治的具体途径
  • 6.3.1 规范政府与农民自治组织的关系
  • 6.3.2 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
  • 6.3.3 加快农民组织化建设
  • 第七章 文化建设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石
  • 7.1 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背景
  • 7.1.1 农村文化的独特性及其价值
  • 7.1.2 农村文化建设的成就及问题
  • 7.1.3 农村文化衰落的影响
  • 7.2 立足农民农村的农村文化建设
  • 7.2.1 农村文化建设的立足点
  • 7.2.2 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 7.2.3 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
  • 7.3 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
  • 7.3.1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 7.3.2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 7.3.3 培育农民文化协会
  • 7.3.4 保护乡村文化多样性
  • 第八章 社会建设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基本任务
  • 8.1 农村社会建设的提出
  • 8.1.1 公社时期的农村社会建设
  • 8.1.2 市场化改革中的问题
  • 8.1.3 农村社会建设滞后的影响
  • 8.2 以公共产品供给为中心的农村社会建设
  • 8.2.1 充足的公共产品是农村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
  • 8.2.2 农村公共产品建设的重点
  • 8.2.3 农村社会建设的目标
  • 8.3 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
  • 8.3.1 决策机制创新
  • 8.3.2 投入机制创新
  • 8.3.3 财政资金监督机制创新
  • 第九章 环境友好是农村社会和谐的基本目标
  • 9.1 当前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 9.2 以环境友好为目标的农村生态建设
  • 9.2.1 农村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
  • 9.2.2 乡村清洁工程
  • 9.2.3 环境友好型生态建设的目标
  • 9.3 实现环境友好的基本路径
  • 9.3.1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 9.3.2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 9.3.3 吸引社会资本进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社会工作现状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12)
    • [2].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路径分析[J]. 福建农业 2015(07)
    • [3].浅论村落文化与鄞州农村和谐社会建设[J]. 神州 2012(21)
    • [4].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大力加强农村和谐社会建设[J]. 科技致富向导 2013(14)
    • [5].试论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J]. 魅力中国 2010(13)
    • [6].习惯法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以电影《马背上的法庭》为视角[J]. 大众商务 2009(22)
    • [7].试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前提、实质和关键[J].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1(01)
    • [8].浅论村落文化与农村和谐社会建设[J]. 宿州学院学报 2011(06)
    • [9].辽宁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思考[J]. 辽宁经济 2011(12)
    • [10].加快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若干思考[J].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10(01)
    • [11].浅谈如何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和谐社会建设[J].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09(02)
    • [12].传统孝文化在新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功能探析[J]. 山东社会科学 2009(07)
    • [13].完善依法治理的农村和谐社会构建机制[J]. 企业家天地 2009(08)
    • [14].当前农村和谐社会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建议[J]. 衡阳通讯 2008(06)
    • [15].民生科技是全方位推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有力支撑[J]. 经济研究导刊 2008(11)
    • [16].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农村和谐社会建设[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10)
    • [17].乡镇干部的困扰与期盼[J]. 领导科学 2011(16)
    • [18].新时期农村社会矛盾的现状、成因和对策研究——以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为视角[J]. 求实 2010(09)
    • [19].正确处理新时期农村人民内部矛盾构建农村和谐社会[J].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9(04)
    • [20].甘肃省农村现状及对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思考[J]. 现代农业科学 2008(10)
    • [21].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难点和亮点[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2)
    • [22].培育新农民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核心[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25)
    • [23].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与传统伦理支持——以L县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为例[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 [24].基于农村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循环旅游经济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20)
    • [25].农村民间组织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中的价值功能和关键点[J].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09(03)
    • [26].做好农村社会稳定工作的思考[J]. 农家参谋 2017(15)
    • [27].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中发展乡镇文化站的思考[J]. 神州 2013(16)
    • [28].我国农村和谐社会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经济纵横 2009(03)
    • [29].家庭养老在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价值分析[J]. 湖北社会科学 2009(06)
    • [30].信息化在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价值及实现途径[J]. 新疆社科论坛 2012(02)

    标签:;  ;  ;  

    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