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也不失时机地被提出来。相对欠发达的安徽,作为一个组成部分被纳入泛长三角区域,这对安徽来说,即是发展的机遇也是面临的巨大挑战。由于大部分学者认为经济整合发展的实质内容在于产业的整合发展,因此有关研究主要注重研究经济发展与产业整合,而对人力资源等人文方面的整合研究相对来说比较薄弱。人力资源特别是较高层次的科技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科技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及一体化是当前的迫切任务。笔者以此为研究出发点,以相对欠发达的安徽为研究的立足点,探讨泛长三角区域科技人力资源的配置现状以及影响区域科技人力资源流动的因素,以期对安徽合理的配置科技人力资源提供借鉴。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有关人力资源流动与配置的相关研究,归纳总结了引起区域人力资源流动的原因以及区域人力资源配置的方式,界定了本研究中采用的科技人力资源统计标准,为问卷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其次,通过对现有统计数据的分析,得出沪苏浙是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富集区域,安徽科技人力资源匮乏,而且流失严重,主要流向沪苏浙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同时安徽经济发展对科技人力资源存在较大的需求。此外,安徽科技人力资源在不同属性单位间和专业技术结构间分布不均匀。再次,依据配置的两大基本方式,从增量和存量两方面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增量调查问卷分析,得出影响高校毕业生选择工作地点的主要因素是薪酬待遇、家庭因素和就业机会,毕业生的就业区域意愿与实际就业区域之间有较大的出入,安徽省生源外流率较大;通过存量调查问卷分析,得出泛长三角区域科技人力资源配置方式不合理,流动频率低,区域流动意愿不强,影响科技人力资源选择工作的前三个因素是工作地点、薪资福利待遇和工作职位,影响其城市间工作变换的首要原因是工作满意度、工作机会、薪资待遇等组织因素,其次是家庭等个体因素,最后是与城市有关的经济、文化、生活环境和教育等的宏观因素。最后,依据分析得出的结论对安徽科技人力资源配置提出建议。本研究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该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研究创新点作了介绍。第二部分为理论研究综述。该部分介绍了科技人力资源的概念,借鉴现有研究确定本研究中采用的科技人力资源统计标准,梳理人力资源流动理论以及人力资源流动与区域配置的必要性、方式与影响因素。第三部分为泛长三角科技人力资源的配置现状分析。该部分利用现有的统计数据,分析了泛长三角区域的科技人力资源存量与分布状况以及流动状况,着重探讨安徽科技人力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为区域流动动因的调查研究。该部分以理论研究为基础,确定调查目的以及问卷所包含的主要内容,设计调查问卷,最后对问卷回收整理及数据分析,得出调查研究结果。第五部分为研究建议。该部分依据调查研究与统计分析的结果,对安徽如何优化配置科技人力资源提出建议。第六部分为研究不足与展望。该部分思考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进并对相关问题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安徽省融入泛长三角区域发展的机遇与对策——基于比较优势的视角[J]. 现代经济信息 2018(07)
- [2].泛长三角区域认证监管一体化建设在沪启动[J]. 质量与标准化 2015(06)
- [3].安徽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的产业选择[J]. 华东经济管理 2010(06)
- [4].实现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战略意义与对策建议[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 [5].积极推动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的几点思考[J]. 中国发展 2009(02)
- [6].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中的安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战略[J]. 中国发展 2009(02)
- [7].“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征文启事[J]. 江淮论坛 2008(04)
- [8].抓住机遇 发挥优势——加快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进程[J]. 中国经贸 2008(11)
- [9].“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征文启事[J]. 江淮论坛 2008(05)
- [10].试析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政府协调机制的构建[J]. 科技管理研究 2013(05)
- [11].关于泛长三角区域旅游业合作的探析[J]. 东方企业文化 2013(09)
- [12].文化认同视角下的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基础与阻力[J]. 巢湖学院学报 2012(01)
- [13].高铁时代的泛长三角区域城市协调发展[J]. 江淮论坛 2011(01)
- [14].论泛长三角区域旅游整合与协作[J]. 经济问题探索 2009(09)
- [15].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中的政府间协调机制研究[J]. 上海经济研究 2008(11)
- [16].强化自身 深化合作 共同发展——深入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J]. 江淮论坛 2008(06)
- [17].浅谈安徽在泛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合作空间问题[J]. 经济视角(下) 2011(06)
- [18].关于安徽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的研究[J]. 中国发展 2009(05)
- [19].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中文化认同建构的内涵分析[J]. 当代经济 2011(21)
- [20].泛长三角区域内产业分工与产业转移——来自四省一市的经验研究[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1(09)
- [21].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要素条件分析[J]. 经济视角(下) 2010(05)
- [22].对蚌埠参与泛长三角分工与合作的思考[J]. 蚌埠党校学报 2008(03)
- [23].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呼之欲出[J]. 宁波经济(财经视点) 2008(08)
- [24].浅析大众传媒在泛长三角区域认同塑造中的作用[J]. 巢湖学院学报 2013(05)
- [25].沪赣产业分工程度最高,苏浙产业结构最相似——泛长三角区域内产业分工与产业转移数据分析[J]. 领导决策信息 2012(13)
- [26].泛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与一体化研究[J].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2(03)
- [27].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条件分析与路径探讨[J].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04)
- [28].安徽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中的金融战略分析[J]. 特区经济 2011(09)
- [29].泛长三角区域创新的时空分异及驱动因素[J]. 科技与经济 2018(01)
- [30].泛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与比较研究[J]. 社会科学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