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规行动与社会变迁 ——社会互构视角下经典行动理论的反思与重建

非常规行动与社会变迁 ——社会互构视角下经典行动理论的反思与重建

论文摘要

本篇博士论文的核心是提出一个非常规行动的概念,并从这个概念延伸出一个关于社会行动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的命题。在西方社会学的思想遗产中,主要有三个从不同维度出发的社会行动的经典概念:一是涂尔干和默顿的“规范性行动与失范性行动”;二是韦伯、哈贝马斯的“非理性行动与合理性行动”;三是吉登斯的“常规或惯例”。这些概念对于理论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涂尔干、默顿、韦伯、哈贝马斯和吉登斯的理论均是以各自的行动概念作为支撑。但是,正如本文所展示的那样,在这些社会行动概念基础上搭建起来的理论都存在某种遗憾。非常规行动的提出正是基于这些遗憾所激发的想像。 “规范性行动与失范性行动”的界分及其理论预设表明,前者是符合社会要求的正常现象,后者则是不符合要求的反常现象。这就决定了失范性行动被压制、改造和消灭的命运,它潜在的社会意义及它对个人正当性的一面也被阉割了。涂尔干呈现给我们的现代性方案是将失范性行动拽回到规范状态、将个人的欲望、动机和价值覆盖于社会公共性要求之下的方案。很显然,“规范性行动与失范性行动”的界分具有浓厚的集体主义方法论的色彩,其特点是就“社会”论“行动”。这种界分体现了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视“社会”为圭臬、奉“集体”若苍天的社会立场,社会始终对于个人具有优先地位和决定性作用,个人只能顺应而不能逃逸。站在社会的立场上,涂尔干对个人的欲望充满了厌恶和恐惧,法人团体对个人欲望的处置应该是限制而不是满足。正因为如此,在涂尔干的理论中,对个人的关怀不可避免地要让位于对社会的关怀。而就社会秩序和变迁这两个主题来看,规范性行动具有再现、维持和强化社会既定结构、秩序的功能。所以,它并不包含社会变迁的要求;失范性行动是被排斥、改造和消灭的行动,那么,它对社会结构、制度以及规范的冲击和变革要求也就被扑灭了。结果是,结构还是原来的结构,制度仍然是既定的制度。总之,这一行动范畴对于解释社会秩序的价值远高于解释社会变迁的价值。默顿对涂尔干的改造也没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非理性行动与合理性行动”是基于行动者的动机和意义做出的界分,体现了个体主义方法论。行动的主观意义被假定为社会秩序的起点。由于行动的主观意义及其对他人的取向,才联结成各种社会关系并走向更大的系统。在这样的解释路径中,韦伯确立了行动的意义与社会构成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韦伯构建了两个基本命题:社会构成命题和合理化命题。但是,这里涉及一个关键问题,即行动的意义之源是一种纯粹内在的精神或心理驱动,还是来自于社会?韦伯的解释充满了矛盾:在社会构成命题中,行动意义完全是主观的,社会的构成和秩序都是建立在个体主观意义基础上的;而在合理化命题中,行动意义的来源又超越了个体层面(即宗教改革产生的新教伦理)。更重要的是,韦伯的合理化命题本身也是一个悖论:行动的理性化过程催产了现代性的惊人进展,但又产生了“意义丧失”、“自由丧失”以及“科层制铁

论文目录

  • 内文提要
  • Abstract
  • 序言
  • 第一章 行动概念的典范(一):规范性行动与失范性行动
  • 第一节 涂尔干的规范性行动与失范性行动
  • (一) 规范性行动的生成逻辑
  • (二) 失范性行动的生成逻辑
  • (三) 涂尔干对失范性行动意义的阉割
  • (四) 小结与反思
  • 第二节 默顿对涂尔干行动论题的发展
  • (一) 社会失范的两种表现:社会的功能性失调与行动反应
  • (二) 情境界定:社会失范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 (三) 默顿的方案:从控制入手
  • 第三节 规范性行动与失范性行动概念的检讨
  • (一) 个人与社会
  • (二) 秩序与变迁
  • 第二章 行动概念的典范(二):合理性行动与非理性行动
  • 第一节 韦伯的社会行动概念与社会构成及理性化命题
  • (一) 合理性行动与非理性行动
  • (二) 韦伯的社会构成命题
  • (三) 现代资本主义的理性化过程
  • (四) 合理性与非理性概念和理论的悖论
  • 第二节 哈贝马斯对韦伯合理性行动理论的改造
  • (一) 生活世界及其现代遭遇
  • (二) 哈贝马斯的概念工具与理论清算
  • (三) 交往(合理性)行动概念的拓展和延伸
  • (四) 交往行动理论的检讨与反思
  • 第三章 行动概念的典范(三):常规、惯例或例行化
  • 第一节 吉登斯的概念工具:常规行动及其可能性
  • (一) 实践范式:一种考察社会行动实践状态的社会学范式
  • (二) 实践意识:不可言说的反思性监控能力
  • (三) 结构的二重性:常规行动的后果反馈为常规行动的条件
  • (四) 对身体的定位:区域化和制度的长时段对常规行动的组织
  • 第二节 吉登斯的基本命题:社会整合与社会变迁
  • (一) 社会的构成与整合
  • (二) 社会进化与变迁
  • 第三节 吉登斯的贡献与缺陷
  • (一) 吉登斯的两大理论贡献
  • (二) 吉登斯理论的缺陷
  • 第四章 非常规行动:一个概念框架的提出和构建
  • 第一节 非常规行动的提出
  • (一) 理论视角:从结构化理论到社会互构论
  • (二) 问题来源:社会互构中如何发生变迁
  • (三) 概念界定:吉登斯的理论所激发的想像
  • (四) 非常规行动与常规行动
  • 第二节 考察非常规行动的两个维度
  • (一) 规范性考察:非常规行动与失范性行动
  • (二) 合理性考察:非常规行动与非理性行动
  • 第三节 非常规行动的社会形态
  • (一) 非例行化、不确定性和反区域化
  • (二) 非普遍性、隐蔽性和非组织化
  • 第五章 非常规行动视角下的社会变迁
  • 第一节 非常规行动的普遍化与常规化
  • (一) “非常规行动的普遍化和常规化”与集体行动的区别
  • (二) 非常规行动普遍化和常规化的条件
  • (三) 非常规行动普遍化和常规化的过程
  • 第二节 非常规行动的普遍化、常规化与社会变迁
  • (一) 理论的缺憾:行动的缺失与误识
  • (二) 社会变迁的再认识之一:新规则的生成及其对旧规则的接替和促变
  • 第三节 社会变迁的节奏和时间特征
  • (一) 理论的杂调:渐进、循环、长时段和断裂
  • (二) 社会变迁的再认识之二:加速度的接替和缓慢的促变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世俗社会的到来?——涂尔干论世俗化的意涵[J]. 广东社会科学 2020(01)
    • [2].涂尔干:作为文明研究的社会理论[J]. 学海 2018(02)
    • [3].涂尔干的为学与为人[J]. 学海 2018(02)
    • [4].现代政治的社会基础——涂尔干论政治社会的历史与现实[J]. 社会学研究 2018(04)
    • [5].自主性的塑造——涂尔干论道德教育[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6(04)
    • [6].公民道德与自然教育——涂尔干论社会科学教育的重要性[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6(04)
    • [7].从生活的形式到道德的内容——涂尔干结构主义教育理论评述[J]. 当代教育科学 2016(20)
    • [8].涂尔干的道德统计学:源流、发展及困境[J]. 江海学刊 2017(02)
    • [9].追寻神圣社会 纪念爱弥尔·涂尔干逝世一百周年[J]. 社会 2017(06)
    • [10].涂尔干:道德本原与现代潮流以自杀类型为线索[J]. 社会 2017(06)
    • [11].涂尔干职业伦理观对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基于“敬业”层面[J]. 商 2016(08)
    • [12].涂尔干的纪律精神及对当代教育的启发[J]. 理论观察 2016(06)
    • [13].涂尔干财产权演化的思想[J].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15(03)
    • [14].何为宗教——读《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所感[J]. 山西青年 2017(02)
    • [15].涂尔干社会团结理论及其启示[J]. 文理导航(下旬) 2017(09)
    • [16].国家·法律·社会——涂尔干社会学思想中的国家观[J]. 社会中的法理 2013(01)
    • [17].从涂尔干的理论,看海口府城公期体现的集体意识与共同体建构[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5)
    • [18].从不平衡消费到平衡消费——对“富裕失范”以及消费失衡的社会学分析[J]. 山东社会科学 2020(03)
    • [19].涂尔干惩罚思想及其对教师惩戒的启示[J]. 教学与管理 2019(18)
    • [20].另一种现代性批判:论涂尔干学派中个体性与社会性的关系[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 [21].国家与祖国:涂尔干论政治社会的两个面向[J]. 社会 2017(06)
    • [22].涂尔干社会学视角下的教育定义评析[J]. 江苏科技信息 2015(35)
    • [23].论惩罚:福柯与涂尔干[J]. 文化研究 2014(01)
    • [24].涂尔干早期社会理论中的“社会”概念[J]. 社会 2013(06)
    • [25].人造社会还是自然社会——涂尔干对社会契约论的批判[J]. 社会学研究 2013(03)
    • [26].寻觅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碎片——《道德教育》相关观点对教育实践的启示[J]. 新教育 2011(10)
    • [27].论涂尔干的社会观[J]. 学理论 2014(23)
    • [28].涂尔干:和而不同[J]. 中国图书评论 2012(10)
    • [29].走向“集体欢腾”:涂尔干社会理论的危险[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 [30].社会学视野下的大学特征——涂尔干与布迪厄教育社会学思想比较研究[J]. 高教探索 2011(06)

    标签:;  ;  ;  ;  ;  

    非常规行动与社会变迁 ——社会互构视角下经典行动理论的反思与重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