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市场化与中国农村制度变迁

经济市场化与中国农村制度变迁

论文摘要

改革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制度变迁,变迁的基本方向是市场化。市场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含着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所有领域深刻变化,各种制度变迁是市场化动态演进的具体体现。制度是一种行为规则,市场化水平不同,人的行为模式也不同,制度的形成来自于利益最大化的人的行为选择。相对价格的变化是市场化发展与制度变迁的中介。本文综合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等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1978年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制度的变迁及其绩效进行系统的考察,探索中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所带来各利益相关方行为的变化以及由此所诱发的农村制度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中总结农村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的规律,为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1978年的中国农村制度变迁表面上是饥荒引起,但更深层的原因则是:土地和劳动力的相对价格差异的存在,市场交易使这种差异显性化,为获取这种差异带来的潜在收益使制度变迁得以扩大和维持,这是农地制度变迁的个人需求因素。与此同时,集体化监督成本的高昂和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下的低效率也使集体和国家有参与获取公共领域价格差的需求,这是农地制度变迁的组织和国家需求因素。制度变迁的供给因素在于市场化条件使个人和组织的选择集合扩大、知识的增长、技术进步、组织成本改变与政治支持的变化使制度供给成本下降或收益增加。需求和供给的合力使制度变迁成为多方一致的行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引起相对价格差异进而导致制度变迁,反过来制度变迁使生产要素从低收入领域转入高收入领域,形成正反馈促进了要素的进一步市场化,从而推动中国农村市场经济进一步高级化。中国农村经济市场化不仅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而且由于各地区改革进程和发展条件的差异,各地区市场化水平是不平衡的,农村经济各部门、各方面的市场化进程也是不均衡的。市场化的演进不是单调递增或平滑演进,在某些时间会出现跳跃,如1998年与1997年相比,市场化指数净提高3.76%,在某些年份也可能出现指数下滑现象,如1999-2000年市场化下降了0.68%;各指标的市场化演进速度也是不同的,表现为非平衡性特征,农村经济的货币化水平较高,表现为高水平均衡;而农村中介组织的发展与政府职能转换和市场环境建设是农村市场化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对2002-2004年各地区农村经济的市场化水平横向测度中发现: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的市场化水平普遍偏低,主要表现为农村居民收入来源比较单一、乡镇企业发展不足、劳动力的市场化水平不高、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的发展有限、农村市场环境建设水平较低等;政府多予少取政策对农村市场化发展有重要作用,为此政府在推进农村市场化过程中应建立相应的支持机制。根据制度变迁的需求与供给理论,制度变迁表现为制度失衡与制度均衡交替出现的过程,当制度变迁发生时,旧制度的发展过程中断,新制度的代替制度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秩序,因而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从长期来看表现为阶段性的跃进过程;由于路径依赖和知识积累、集体学习的渐进性与持续性,制度变迁条件的积累与局部的小规模的制度变迁可能是一个渐进的持续的过程。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是一个阶段性与连续性同时并存的过程。农业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产业,它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土地、气候等自然环境,具有在一个比较广阔的空间内分散分布和多变性的特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劳动过程必须适应自然力作用过程,农业的产业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的制度或组织特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经济组织主要包括家庭、合作经济组织和非合作性经济组织,家庭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组织形式;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兴起是农户为应对小农户与大市场矛盾的一种制度创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生产物;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农户基于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为削弱工业对农村的产品垄断而产生的又一种经济组织。对农村经济市场化与制度变迁绩效的基本衡量标准是帕累托标准,它更强调是农户在市场化与制度变迁过程中的绝对收益地位的改善,可以分成两个维度进行测量,一个效率维度,二是公平维度。在利用前沿生产函数对第一产业生产效率的衡量中,本文发现,市场化对第一产业生产效率的改进起主要作用,而教育因素与技术效率的改进无明显相关。在对公平的测算中,从绝对收益的改善上看,农户的收入水平提高与市场化水平有正相关关系,农村市场化的发展还大量减少了农村的绝对贫困化程度;从农村居民的相对收入差距看,农村市场化的发展在初期缩小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而在市场化发展的中后期,扩大了农村居民地区间收入差距。教育性因素与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提高有正相关关系,越是市场化水平高的地区,工资与教育的相互诱致机制越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经济市场化发展到较高级阶段所进行的又一场大规模的制度变迁,市场化发展使农村居民的收入预期发生变化、各经济主体对风险的防范要求更强烈、对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有更高的期待,由此诱致相对价格变化,使制度变迁成为多方一致的意愿,而经济的发展、知识的积累、加入WTO所产生的倒逼机制使这种变迁成为可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是一场诱致性制度变迁,是多方利益一致的结果,在实施过程中特别要尊重农民的意愿,按农业、农村发展规律办事,顺势而为,防止这场变迁落入高成本、低收益的强制性变迁陷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关键在于培育更高级的市场经济主体——新农民和农村新型经济组织。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逻辑思路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逻辑思路
  • 1.2 相关概念
  • 1.2.1 制度
  • 1.2.2 制度安排、制度结构
  • 1.2.3 制度均衡、制度非均衡与制度变迁
  • 1.2.4 农户
  • 1.2.5 经济市场化
  • 1.3 基本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结构安排
  • 1.4 主要研究方法
  • 1.5 本文主要的创新点与不足
  • 1.5.1 主要的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2 制度经济学及其对农村制度变迁的理论解释——文献评述
  • 2.1 从新古典经济学到新制度经济学
  • 2.2 制度的经济功能
  • 2.3 制度产生与演化的逻辑
  • 2.3.1 制度是如何产生的
  • 2.3.2 制度为何而产生
  • 2.3.3 制度变迁的一般知识基础
  • 2.3.4 制度变迁的主体与模式
  • 2.3.5 制度变迁的原因与动力
  • 2.3.6 制度变迁的需求与供给
  • 2.3.7 制度变迁的方式
  • 2.3.8 制度变迁的过程、时滞与路径依赖
  • 2.4 制度经济学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理论中运用和发展
  • 2.5 制度经济学在中国农村制度变迁中运用和发展
  • 2.5.1 关于农户行为的研究
  • 2.5.2 制度变迁依据的研究
  • 2.5.3 制度变迁效率的研究
  • 2.6 现有研究的不足
  • 3 市场化、价格差异与中国农村制度变迁
  • 3.1 经济市场化及其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 3.1.1 经济市场化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
  • 3.1.2 经济市场化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 3.2 相对价格的变化是市场化发展与制度变迁的中介
  • 3.2.1 市场化的发展改变了要素或产品的时间、空间等方面的相对价格
  • 3.2.2 相对价格的变化改变了制度变迁的成本、收益
  • 3.3 在转型经济中,政府是制度变迁的第一驱动力和保障力量
  • 3.4 中国农村经济市场化的理论考察
  • 3.4.1 市场化与农村制度变迁:过程描述与理论解析
  • 3.4.2 市场化与农村制度变迁:比较与分析
  • 4 对中国农村市场化发展的测度
  • 4.1 现有中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测度的研究评述
  • 4.1.1 市场化水平测度的理论
  • 4.1.2 中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测度研究的进展
  • 4.1.3 目前中国农村市场化进程定量分析的主要成就与不足
  • 4.2 中国农村经济市场化的指标体系构建
  • 4.2.1 主要经济指标选取
  • 4.2.2 各项经济指标的分值分配及计算方法
  • 4.3 农村经济的市场化水平的具体计算方法
  • 4.4 中国农村经济市场化的测定(1996-2005年)
  • 4.5 2004年各地区农村经济市场化的相对进程
  • 5 中国农村市场化发展与制度变迁的历史分析
  • 5.1 中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演进与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
  • 5.1.1 农村市场化的启动阶段(1978-1984年)
  • 5.1.2 大力引进市场经营机制阶段(1985-1988年)
  • 5.1.3 农村经济市场化的徘徊阶段(1989-1991年)
  • 5.1.4 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阶段(1992-2000年)
  • 5.1.5 农村市场化的深化与完善阶段(2001年至今)
  • 5.2 中国农村经济市场化与制度变迁的主要成就与不足
  • 5.2.1 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 5.2.2 农村市场化与制度变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变迁方向
  • 6 中国农村经济主体的行为分析与制度选择
  • 6.1 人的行为与制度的起源和变迁的一般描述
  • 6.1.1 制度人的行为假设
  • 6.1.2 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制度的起源与变迁
  • 6.1.3 制度约束下的人的行为
  • 6.2 农地产权制度和经营制度可能选择集与收益成本分析
  • 6.2.1 农业的制度属性
  • 6.2.2 农地产权制度
  • 6.2.3 农地经营制度
  • 6.3 中国农村经济主体的制度选择与行为
  • 6.3.1 农户的制度选择与行为
  • 6.3.2 农村经济组织的制度选择与行为
  • 6.3.3 政府的农村制度选择与行为
  • 6.3.4 中国农村制度中利益冲突与协调
  • 7 中国农村制度变迁的供求分析
  • 7.1 主要新制度经济学家关于制度供求的基本理论
  • 7.2 影响中国农村制度变迁的需求因素分析
  • 7.2.1 市场规模的变化
  • 7.2.2 技术进步
  • 7.2.3 各经济主体对收入预期的改变
  • 7.3 诺斯与樊纲模型的改进与影响中国农村制度变迁的供给因素分析
  • 7.3.1 知识的积累
  • 7.3.2 技术进步
  • 7.3.3 组织成本变化
  • 7.3.4 政府支持的变化
  • 7.4 制度变迁理论的修正与补充——时滞与路径依赖
  • 7.4.1 中国农村制度变迁中的时滞
  • 7.4.2 中国农村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 7.5 中国农村制度变迁的阶段性与连续性
  • 8 经济市场化与中国农村经济组织变迁
  • 8.1 农户间合作与农村经济组织
  • 8.1.1 农户间的合作行为与合作效益
  • 8.1.2 合作与农村经济组织
  • 8.1.3 国际农业经济组织及其发展的考察
  • 8.2 市场化与中国农村传统的非正式组织的演进
  • 8.2.1 关于中国农村宗族制度演进的一个争议
  • 8.2.2 农村宗族制度的主要功能
  • 8.2.3 1949-1978年的中国宗族制度的演化轨迹
  • 8.2.4 1978年后中国农村宗族制度的演化轨迹
  • 8.3 市场化条件下的中国农村经济组织的变迁
  • 8.3.1 家庭经营组织
  • 8.3.2 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
  • 9 以市场化为基础的中国农村制度变迁的绩效分析
  • 9.1 经济绩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 9.1.1 帕累托效率及其对农村制度变迁的启示
  • 9.1.2 经济效率的测量方法
  • 9.1.3 效率与公平的对立统一关系
  • 9.1.4 公平的计量
  • 9.2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绩效的基本描述
  • 9.2.1 基本情况与可能的解释
  • 9.2.2 近三十年中国农村分省经济增长特征与影响因素描述
  • 9.3 制度变迁与农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 9.3.1 生产函数设定
  • 9.3.2 数据来源及说明
  • 9.3.3 估算与结果
  • 9.4 中国农村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及其影响因素分解
  • 9.4.1 1978-2005农村不平等的测度
  • 9.4.2 收入来源结构及其对不平等的影响(1984-2005)
  • 9.5 制度变迁与中国农村反贫困
  • 9.5.1 制度变迁与改革以来中国农村社会反贫困的成就
  • 9.5.2 市场化与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
  • 1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场新的大规模制度变迁
  • 10.1 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关的理论问题评述
  • 10.2 经济市场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条件和原因
  • 10.2.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背景
  • 10.2.2 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提出与实施的基本条件
  • 10.2.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原因
  • 10.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
  • 10.3.1 在理论上,有效率的制度变迁主要是一种诱致性变迁
  • 10.3.2 建国以来农村有效率的制度变迁主要是诱致性制度变迁
  • 10.3.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应采取诱致性制度变迁路径
  • 10.4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培育新农民、新组织
  • 10.4.1 培育新农民
  • 10.4.2 培育新型农村经济组织
  • 10.5 2006年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分析
  • 10.5.1 生产方面
  • 10.5.2 生活方面
  • 10.5.3 城乡统筹情况
  • 11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展望
  • 11.1 结论
  • 11.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附录一: 陈宗胜计算的中国农业市场化程度
  • 附录二: 程国强计算的中国农业市场化指数
  • 附录三: 习近平计算1998年中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水平
  • 附录四: 乡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分类
  • 附录五: 部分地区农民经济组织的发展情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产业结构变动、地区市场化水平与能源消费[J]. 软科学 2017(05)
    • [2].市场化水平的量度及相关分析[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5)
    • [3].人力资本、地区市场化水平与产业升级——基于不同门槛水平的实证检验[J]. 产经评论 2016(01)
    • [4].管理层持股与现金策略:基于市场化水平的调节作用[J]. 现代经济探讨 2017(12)
    • [5].黑龙江省市场化水平低的根源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 2008(03)
    • [6].市场化水平与价格波动[J]. 金融经济 2016(06)
    • [7].中国资本市场化程度的测定(1990-2010)[J]. 求索 2014(01)
    • [8].市场化水平、人力资本积累与中国经济增长理论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 2019(31)
    • [9].创业者受教育水平影响新创企业成长吗?——地区市场化水平的调节效应[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 [10].市场化水平、宏观经济周期与资本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融资约束的差异性分析[J]. 金融与经济 2015(01)
    • [11].黑龙江省农村市场化水平的缺陷分析与政策选择[J]. 商业经济 2009(01)
    • [12].中国利率市场化评估——基于利率价格和数量管制的视角[J]. 人文杂志 2020(03)
    • [13].长三角市场化水平与城市经济增长比较研究[J].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8(04)
    • [14].多重网络嵌入、市场化水平与双元创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16)
    • [15].中国金融市场化水平及测度[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6(10)
    • [16].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市场化水平和政府干预的作用[J]. 商业经济研究 2019(09)
    • [17].河南省市场化水平评价[J].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2012(02)
    • [18].市场化、工业集聚和环境污染的实证分析[J]. 统计研究 2014(08)
    • [19].市场化水平对政治关联和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J]. 运城学院学报 2017(05)
    • [20].晋升激励、金融市场化与担保圈现象[J]. 财经论丛 2016(10)
    • [21].市场化水平是否影响税收发挥自动稳定器功能?[J]. 经济体制改革 2019(06)
    • [22].内部控制、市场化进程与融资约束[J]. 会计之友 2016(06)
    • [23].辽宁省各地区农村市场化水平测度及比较研究[J]. 农业经济 2008(10)
    • [24].市场化水平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变动的实证分析[J]. 统计与决策 2013(19)
    • [25].探索建立符合村情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J]. 中国乡村发现 2011(01)
    • [26].市场化改革、地方政府投资与产能过剩治理[J]. 经济问题探索 2020(11)
    • [27].金融市场化进程、信息披露质量与银行借款融资——基于深市上市公司2007-2012年的经验证据[J]. 财会通讯 2015(21)
    • [28].基于门槛模型的财政支农收入效应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 2015(06)
    • [29].市场化水平、管理层权力与高管薪酬激励[J]. 科技管理研究 2014(15)
    • [30].黑龙江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J]. 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1(04)

    标签:;  ;  ;  ;  ;  ;  

    经济市场化与中国农村制度变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