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科技教育局教师研修中心038200
摘要:小说是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中一种叙事性的文学样式,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设计和环境的描写,形象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情节、环境被称作小说的三要素。作者通过艺术虚构来反映社会生活。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借助于形象思维,在潜移默化中,认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认识形象的意义,从而认识社会时代特征,得到启发,受到教育。根据小说的这些特征,小说教学应该兼顾到这三个方面,最终归结到形象的塑造意义上。
关键词:语文小说描写
一、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认识人物的基本特征
情节是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是通过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从人物的矛盾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中显露出来的。小说的情节是因人而设的,没有人物就没有情节;而透过情节可以反映人物的性格。因此,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人物,首先应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编写结构提纲。《项链》中的玛蒂尔德的形象塑造就是通过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这一情节的设计来完成的,学生在熟悉这一情节后,自然就会认识到玛蒂尔德是一个虚荣心极强的女人。小说《药》则以“买药”、“吃药”、“茶客谈药”、“药无效”为情节,表现了用人血馒头作药治“痨病”的百姓的愚昧和悲哀。学生在学习一篇小说时,很容易被小说的情节所吸引,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按照情节的发展编写结构提纲。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情节的设计是否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情节的发展是否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小说《项链》的结尾出乎意料之外,有人认为这是作者故意表现其构思的巧妙,但仔细想想,如果没有结尾这一情节——在十年之后发现事情的真相,那能不能最大限度地表现主人公的虚荣心?玛蒂尔德片刻的虚荣心换来了十年的艰辛。所以这一情节的设计可以留给读者更多的回味余地。《祝福》中的祥林嫂,本是个勤劳纯朴的农村妇女,若生在现代社会凭着勤劳的双手完全可以很好地生活下去。然而,在那个封建礼教统治的时代,只因她丧夫再嫁又丧夫失子遭到人们的冷漠、轻视,在富人的祝福声中死去。这些情节的设计,是为了表现生活在旧社会,辛亥革命后的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离开了这样的情节,人物的命运就不能有完整的表现。因此,情节是人物性格命运发展的最好见证。
二、运用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刻画,包括对人物所作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细节等,这些方面的描写在具体人物身上,是有机地统一着的。作者对人物无论是精雕细琢,还是粗墨勾画,都是为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反映主题思想。分析人物形象,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描写方法,还要让学生懂得它对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作用。几乎每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总离不开对人物作肖像上的描画,因为这是这一人物与另一人物外在特征上的区别。通过它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性别、年龄、社会地位和身份,这种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学生较易掌握。但要注意的是,有的小说在表现人物时,不止一次地描绘这个人物,甚至抓住人物的肖像的一些变化来表示人物的生活境遇。最典型的要算鲁迅先生《祝福》中的祥林嫂,祥林嫂的变化,就是由“眼睛”来体现的。初到鲁镇时,“只是顺着眼”,再到鲁镇时,“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当她到庙里捐了门槛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总以为自己和正常女人(因她嫁过两个男人)一样,有了祭祀的权利,而四婶的“你放着吧,祥林嫂!”一声吆喝,就使得她“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临终前,“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表明她已经从肉体到精神都麻木了,祥林嫂的肖像发生巨大的变化,是因她不幸的生活遭遇所造成的。面对不幸,她有过抗争,然而封建礼教的四大绳索交织的网使她难以摆脱厄运,尤其是封建礼教对妇女精神上的迫害与摧残。小说正是通过这一形象揭示了反封建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时,还要重视人物的心理,如果说言行是人物内心的外在体现,那么心理活动则是人物思想个性的直接反映。玛蒂尔德的出身并不太好,但她一直梦想过上流社会的生活,梦想“宽敞的客厅”、“精美的晚餐”,梦想“与亲密的男友交谈”,而这一切不能实现,她就不断地感到痛苦、伤心、苦恼,从她的梦想中可以看到一颗不安分的虚荣心。正因为如此,她才不放过让别人认识她的机会借项链参加舞会,在舞会上,她才那么陶醉在一切赞叹声中,暂时满足一下虚荣。十年后,她为赔偿项链耗尽了青春和钱财,然而她有时坐在窗前,还回想到“那个给她美丽,令人倾倒的舞会”!她的内心何尝有一些、一丝的后悔。这样的性格悲剧,只能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三、考察环境描写,揭示人物的性格来源,分析人物的社会意义
小说既是时间的艺术,又是空间的艺术,所谓空间主要是环境,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社会环境即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祝福》中的祥林嫂,若生在现代,一定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而她生活的鲁镇,阶级关系对立,人们对地狱的迷信,对寡妇的鄙视以及人与人之间毫不关心的冷漠关系,构成了当时的社会风俗。祥林嫂的愿望只是做稳一个奴隶,但也不可保。她的反抗——用封建迷信反对封建礼教,是毫无结果的,“同情她的人,仇视她的人,都把她往死里赶”,正是在这样的封建礼教统治的土壤上才产生了祥林嫂被迫害、被摧残的悲剧。至此作品的意义也就得到了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