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西安里铁矿位于山西省南部,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矽卡岩铁矿矿集区。铁矿石不仅品位高,而且岩体出露较好,适合矿体开采及理论研究。矿体形态复杂,大小不一,主要赋存于中生代中性侵入体与中奥陶统碳酸盐岩接触带及附近。褶皱和断层以及接触带是重要的控矿构造。矿石类型单一,主要矿物为磁铁矿。矿化蚀变具明显的分带现象。本文以区域地质背景为基础,通过对西安里铁矿床特征、成矿流体、侵位方式、蚀变特征、成矿物质来源、运移等问题的研究,得出如下主要认识:1.岩体围岩主要是泥灰岩和灰岩互层的中奥陶统碳酸盐岩,矿化受其性质较纯较脆灰岩的控制,主要成矿层位为O22地层、次为024地层;2.晚期侵入岩体是主要的成矿母岩,而早期侵入岩体也间接为铁矿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来源;3.在分析含矿地层特征、矿化蚀变带元素分布特征、矿床物理化学条件及成矿物质来源的基础上,分析了矿床成因,并提出了成矿模式;4.第一构造岩浆岩带和第二构造岩浆岩带分别具有不同的侵位机制,制约着铁矿体空间定位特征:第一岩浆岩带内杂岩体属被动就位机制,岩体内部可形成呈捕虏体状赋存的铁矿体,远离接触带的深部仍具找矿潜力;第二岩浆岩带内杂岩体属主动就位机制,岩体内部捕虏体罕见,相应的铁矿床主要产于岩体与围岩接触带处,捕虏体状赋存的铁矿体很少见到;5.褶皱和断裂耦合关系决定了岩浆岩空间定位具有等距性分布的特征,间距一般为4km~5km,制约着铁矿体的形成和定位;6.南北向、北北东向构造控制岩浆岩带的产出。两个方向构造交叉节点部位,岩浆活动强烈,也是成矿的有利部位。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四川省铁矿床成矿类型及分布特征[J]. 四川地质学报 2019(04)
- [2].豫西北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J]. 四川有色金属 2020(03)
- [3].浅析河南省新安县峪里铁矿床地质特征及应用[J]. 世界有色金属 2017(03)
- [4].中国主要富铁矿床类型及地质特征[J]. 科技经济导刊 2017(15)
- [5].小波变换在磁异常分离中的应用——以安徽庐枞矿集区小包庄铁矿床为例[J]. 物探与化探 2014(06)
- [6].新疆琼河坝地区铁矿床类型及其成矿特征[J]. 矿床地质 2015(02)
- [7].新疆若羌县沙河湾东铁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分析[J].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17(01)
- [8].陕西岩浆型铁矿床地质特征及形成背景探讨[J]. 矿床地质 2014(S1)
- [9].鞍本地区超大型铁矿床分布规律及特征[J]. 化工矿产地质 2015(02)
- [10].世界最大井采铁矿床——基律纳铁矿床研究现状与新进展[J]. 地质科技情报 2013(05)
- [11].吉林磐石董家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J]. 吉林地质 2013(04)
- [12].澳洲铁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 地质论评 2013(04)
- [13].江苏峒山铁矿床成因分析[J]. 矿业工程 2010(06)
- [14].老挝帕莱通铁矿床西矿段磁铁矿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意义[J]. 矿床地质 2020(03)
- [15].河北迁安二马铁矿床三维地质建模研究及应用[J]. 现代矿业 2020(06)
- [16].全球铁矿床主要成因类型特征与重要分布区带研究[J]. 中国地质 2018(05)
- [17].安徽庐江泥河铁矿床成矿流体特征研究[J]. 安徽地质 2016(04)
- [18].江西省安远县乌石坑硫铁矿床地质特征[J]. 世界有色金属 2016(23)
- [19].尼勒克县穹库尔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J]. 有色金属文摘 2015(06)
- [20].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庐枞盆地小包庄铁矿床地质特征研究[J]. 岩石学报 2016(02)
- [21].新疆百灵山铁矿床石榴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J]. 矿物学报 2015(S1)
- [22].豫西上梁湾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J]. 河南科学 2014(08)
- [23].世界最大井采铁矿——基律纳铁矿床的地质特征[J]. 矿物学报 2013(S2)
- [24].棉花堡子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分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11)
- [25].狐姑山铁矿床成矿地质条件与矿床成因探讨[J]. 山西冶金 2014(03)
- [26].浅析初裕沟铁矿床成矿地质条件与前景预测[J]. 华北国土资源 2014(04)
- [27].安徽铜陵新桥铜硫铁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及矿床成因分析[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10)
- [28].浅析初裕沟铁矿床成矿地质条件与矿床成因[J]. 山西科技 2014(05)
- [29].新疆塔什库尔干地区“帕米尔式”铁矿床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 地质通报 2012(04)
- [30].傲牛铁矿床地质特征与找矿靶区设定[J]. 科技信息 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