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6流标签在组播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IPv6流标签在组播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论文题目: IPv6流标签在组播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计算机系统结构

作者: 方钟亮

导师: 曹争

关键词: 组播,流标签,组播性能监测,组播性能评价

文献来源: 东南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随着世界各国展开对下一代网络(NGN)的研究与建设,人们开始迈向了第三代网络(3G)时代,下一代互联网(NGI)的建设是新一代网络使用的开端。3G网络中流媒体的大量使用和移动的支持是其重要的特点。IPv6提供了巨大的地址空间、更加安全可靠、高效的移动性并提供了流的QoS特性使用机制,IPv6协议已被确定运用为新一代网络的分组传输协议。同时在组播技术的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基于组播的应用和服务开始在网络快速兴起并逐步走向了商业化。组播通信是一对多、多对多的通信模式,可以用组播地址来标识一组网络上的通信主机。相对于单播技术来说,组播技术可以明显地达到了带宽的节省,并可以大大减轻网络服务器的处理负载,因此组播技术十分适合使用那些对于带宽要求比较高的实时网络流媒体的传输。因此本文将围绕IPv6组播流媒体的应用,提出了一个面向组播业务的管理通信模型。本文主要考虑的组播对于实时流媒体传输,实时流媒体的传输需要严格的服务质量保障,IPv6协议提供了流标签字段,通过流标签可以用来标识网络上的传输的流,而标签同样可以携带多种流的特性。对于标签的使用目前仍然处在一个讨论的阶段。本文给出了流标签的使用特性要求,分析了各种对标签格式使用的方法,并分析了各自的优劣性,同时本文也分析了标签使用的安全性。基于对标签使用的分析,本文给出了一个面向组播业务的标签管理控制模型,其中包括了标签的用户身份验证,流的特性提取,标签的集中管理和标签生命期的管理。面向组播用户的性能监测是组播业务展开的必要条件,是实现组播业务综合管理的关键部分。无论在IPv4还是IPv6的网络中,都没有成熟的系统实现组播用户的性能实时监测。本文分析了组播多点性能监测的重要性能和困之处,同时本文也分析了流媒体实时传输协议RTP的功能机制。之后本文给出了一个利用基于RTP协议进行组播流媒体传输的用户性能监测的策略,其中包括了利用RTP进行的性能计算的方法、基于代理的采集的策略、RTP SSRC值的注册并通过SSRC值进行采集报文的分类和源活跃性监控、利用SDES分组进行代理信息通知和代理的自动发现机制、缓存的多级管理以及用户活跃性的监控等。在进行了组播用户性能的采集之后有待我们去做的就是对组播性能的一个整体评价。不同于单播,组播涉及到了多个用户的通信,如何利用端到端的性能来映射整个组播的性能一直是个尚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借助了模糊数学中的模糊综合评价算法,建立了针对组播多用户的整体性能评价体系。对此本文首先利用了层次分析法对组播性能评价指标进行了权重的计算,其次本文利用三角模糊集建立了组播单因素评价的线性模糊函数以此建立了整个组播通信的评价矩阵,最终利用了模糊评价思想实现了组播性能的综合直观的评价,同时给出了一个基于综合评价体系的业务管理策略调整模型。结合以上提到的几个部分,本文提出了组播管理平台的体系结构,并给出了各部份的功能模块设计和实现的流程。同时本文对该系统进行了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了各种分析。最后本文总结了全文的工作重点,并给出了本文不足之处。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组播技术概述

1.1.1 组播的网络模型

1.1.2 组播的编址

1.1.3 组播的路由协议

1.1.4 组播的群组管理

1.1.5 组播面临的问题

1.2 研究背景介绍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流标签的应用

2.1 流的概念

2.1.1 综合服务网络的流

2.1.2 区分服务网络的流

2.1.3 MPLS网络的流

2.1.4 IPv6 网络的流

2.2 IPv6 流的特征要求

2.2.1 流和流标签的特征和要求

2.2.2 源点的功能要求

2.3 标签字段的应用机制

2.3.1 Conta的标签赋值

2.3.2 标签的混合应用

2.3.3 MI标签的特征

2.3.4 MI标签的使用

2.3.5 标签的路由处理

2.4 标签的安全性分析

2.4.1 欺骗和拒绝服务攻击

2.4.2 IPSec隧道

2.4.3 入网过滤

2.4.4 可信的信源

2.5 流标签的使用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组播多点监测

3.1 组播多点监测的背景介绍

3.1.1 性能监测的意义

3.1.2 实时传输协议RTP

3.1.3 Multicast Beacon的监测机制

3.2 多点监测的实现策略

3.2.1 性能指标的选定

3.2.2 RTP的性能计算

3.2.3 时钟的同步

3.2.4 采集代理机制

3.2.5 SDES 报文的运用

3.2.6 SSRC的注册

3.2.7 缓存的管理

3.2.8 组播活跃性的监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组播性能评价

4.1 问题的提出

4.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3 组播性能的模糊评价

4.3.1 组播性能评价因素集和决断集确定

4.3.2 权重的确定

4.3.3 性能参数模糊隶属函数的确立

4.3.4 模糊关系矩阵的建立

4.3.5 综合评判

4.4 基于评价体系的管理策略调整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组播管理平台的设计

5.1 MCMP6 体系结构设计

5.1.1 MCMP6 的体系结构

5.1.2 MCMP6 的设计与部署

5.2 管理服务器实体设计

5.2.1 功能模块设计

5.2.2 标签管理控制实现流程

5.2.3 SSRC管理控制实现流程

5.2.4 采集代理信息管理控制实现流程

5.2.5 采集信息处理实现流程

5.3 采集代理实体设计

5.3.1 功能模块设计

5.3.2 实现流程

5.4 组播源实体设计

5.4.1 功能模块设计

5.4.2 标签处理流程

5.4.3 SSRC处理流程

5.5 组播用户端实体设计

5.5.1 功能模块设计

5.5.2 代理查询实现流程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测试环境

6.2 测试方案

6.3 测试结果和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附录

A RTP协议分组格式

B SLA定义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发布时间: 2007-06-11

参考文献

  • [1].秦皇岛广电万兆IPV6传输平台设计与实现[D]. 赵成新.燕山大学2017
  • [2].基于IPv6油气生产物联网专网的应用研究[D]. 李娜.兰州理工大学2016
  • [3].基于IPv6嵌入式家庭网关的研究与应用[D]. 钟正.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2012
  • [4].移动IPv6无线网络切换机制下的路由优化技术研究[D]. 蔡鹏.华南理工大学2010
  • [5].移动IPv6垂直切换中的关键安全技术研究[D]. 唐佳.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
  • [6].一个可管理的IPv6无线组播平台的实现[D]. 黄志腾.大连海事大学2006
  • [7].移动IPv6协议中两个组播机制的实现[D]. 叶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研究所)2004
  • [8].基于IPv6协议栈的嵌入式网络终端的设计[D]. 韩双.东北石油大学2010
  • [9].基于WLAN的IPv6协议栈的实现与应用[D]. 孙彧.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2014
  • [10].IPv6无线校园网设计[D]. 王培.天津大学2009

相关论文

  • [1].IPv6下基于SIP的安全组播研究[D]. 王剑.东南大学2006
  • [2].基于IPv6的校园综合服务网络的研究与实现[D]. 于樊鹏.北京交通大学2007
  • [3].基于网络处理器的IPv6组播技术研究[D]. 王岩.上海交通大学2007
  • [4].基于IPv6组播技术的视频会议模型研究与设计[D]. 薄卫丽.长春理工大学2007
  • [5].IPv4/IPv6地址协议转换实现研究[D]. 赵献明.浙江大学2007
  • [6].IPv6网络性能测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廖宁.山东大学2007
  • [7].IPv6组播协议的OPNET仿真[D]. 孙韬敏.山东大学2007
  • [8].基于IPv6的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D]. 陈雨.贵州大学2007
  • [9].IPv6组播技术分析与研究[D]. 陈盈.西南交通大学2007
  • [10].基于IPv6的组播体系的研究与实现[D]. 庞艳芬.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

标签:;  ;  ;  ;  

IPv6流标签在组播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