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政治参与是政治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民主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衡量民主的一个重要尺度。女性作为政治参与的主体,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政治主体。女性参政是实现男女两性地位平等的主要标志,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依据,也是推动和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内容。因此,对女性政治参与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具有深刻的意义。本文从西方女权主义思潮出发,西方世界的女权主义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方法论,它从一股弱小的政治运动逐渐发展为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成为了西方众多哲学理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西方政治、文化思潮和政府决策起着重要的影响。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对女权主义社会运动及其众多理论流派的介绍,理顺女权主义与政治的关系,总结和阐释女权主义理论中的政治参与思想,并且力图对此进行理论分析,从而借鉴西方女权主义思潮的有益成分,以对我国女性政治参与做出一个更为深度的思考。本文主要采用思想史与文献研究法,结合历史分析方法。首先对传统政治参与思想中的女性参与观进行介绍,通过归纳,分析了传统政治参与思想是如何将女性排除在公共政治生活之外的。其次概述女权主义理论与女权主义社会运动,其中介绍了女权主义各理论流派以及三次大的发展浪潮,接着从政治参与不平等原因、政治参与方式、政治参与意义三个主要方面论述西方女权主义的政治参与思想。最后对西方女权主义的政治参与思想作出反思与评价,包括对其理论基础和社会实践的评价、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对我国妇女政治参与的借鉴意义。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西方女权主义对中国女性发展的启示[J]. 文教资料 2017(15)
- [2].当代西方女权主义法律思想研究[J].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3)
- [3].论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 延边党校学报 2014(01)
- [4].浅议西方女权主义思潮与和谐社会构建[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5)
- [5].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西方女权主义的联系[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6)
- [6].浅析西方女权主义对中国女性发展的启示[J]. 汉字文化 2019(07)
- [7].新视角、新材料:前沿马克思主义女权理论视角下的社会主义中国研究[J]. 妇女研究论丛 2017(05)
- [8].当代西方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和马克思文论[J]. 科技风 2009(10)
- [9].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的合理性探究[J]. 法制博览 2018(33)
- [10].略论当代西方女权主义[J].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2(02)
- [11].西方女权主义与马克思妇女理论的理论对话与现实启示[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1)
- [12].从西方女权主义思潮看当代中国女性的教育问题[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 [13].从西方女权主义思潮看当代中国女性的教育问题[J]. 中国成人教育 2010(21)
- [14].两种西方女权主义的比较及启示[J]. 华中人文论丛 2012(02)
- [15].西方女权主义城市政治理论析论[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 [16].西方女权主义的历史境遇[J]. 山花 2010(10)
- [17].社会性别与女性人权保障——以西方女权主义为视角[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 [18].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多元发展[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9(01)
- [19].国内外女权主义研究述评[J]. 科技视界 2014(26)
- [20].西方女权主义视域下桐华的作品[J]. 文艺争鸣 2015(05)
- [2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女权思想解读[J]. 现代妇女(下旬) 2014(02)
- [22].西方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女性解放观[J]. 学术交流 2019(09)
- [23].“女权”的胜利与坍塌——当代作家的两性观与创作[J]. 芒种 2017(23)
- [24].论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内涵及其影响[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9(09)
- [25].当代中国女性自我意识的伦理审视[J].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7(07)
- [26].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简要评析[J]. 法制与社会 2011(26)
- [27].浅谈女性艺术在中国[J]. 中国商界(下半月) 2008(07)
- [28].对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三十年的思考[J].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16(02)
- [29].解构《简·爱》的爱情婚姻神话——西方女权主义新视角[J].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 [30].西方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研究探析[J]. 山东文学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