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作为经典文献之一的《礼记》,历来都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诠释,这些诠释一度占据着传统思想的主要舞台。大致说来,关于《礼记》的诠释主要有三种方法:纂编重构、义理诠释和考据诠释,其中后两种方法更具普遍意义。本文考察的时代范围为清中期,指乾隆(1736—1795)和嘉庆(1796—1820)两朝,共计85年。在此期间,温州瑞安的孙希旦撰《礼记集解》,对《礼记》进行义理诠释;扬州宝应的朱彬则撰《礼记训纂》,对《礼记》进行考据诠释。它们分别是清中期两种诠释方法的代表和集大成之作。本文试图通过对清中期这两部《礼记》诠释著述的研究,了解义理和考据诠释的具体方法及其历史发展和变化,探讨经典诠释的现代命运。除《绪言》外,全文共分五章:《导论:经典和诠释经典的策略》,系统疏理了《礼记》诠释三种方法的历史发生和发展,以及各个时代《礼记》诠释的代表性著述及其诠释特点。第一章《<礼记>诠释的清代背景——清中期思想学术状况》,介绍了清中期经世之学向经史之学的转变,江浙地区的学术风气和特色,并列表展示了清中期《礼记》诠释的各类著述。第二章《<礼记集解>——以义理为基础的诠释》,首先介绍了孙希旦的生平、诗文学问、著述和所在地域的学术风气,其次列表对该书的引据进行文献考源,最后评述了孙希旦义理诠释的特点。第三章《<礼记训纂>——以考据为基础的诠释》,介绍了朱彬的生平、师友学侣、学问主张和地域学风,其次列表对其引据进行文献考源,最后评述其考据诠释的特点。第四章《义理、考据与经典诠释的现代化》,首先总结了孙、朱二人的诠释异同,然后展望了经典诠释的现代之旅。最后的《结语》总结了本文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论文目录
内容摘要Abstract绪言导论:经典与诠释经典的策略第一节 经典及研究经典诸概念一、经典二、研究经典诸概念三、诠释经典及《礼记》的学问第二节 纂编重构——以结构为基础的诠释策略一、汉至明对《礼记》的纂编重构二、清代对《礼记》的纂编重构三、纂编重构的意义探寻第三节 意义空间的时代转换——以义理为基础的诠释策略一、《礼记》的义理意蕴:《礼记》文本与汉代学术风气二、义疏之学的兴起:孔颖达对南北义疏的整合三、礼义内蕴的拓展:《礼记》诠释的极详与极简四、义理诠释的清代风格五、义理诠释的三个阶段第四节 礼学知识的考古——以考据为基础的诠释策略一、汉宋考据诠释对礼学知识的扩充二、清前期知识性考辨对礼学知识的清理三、名物器服仪制与形上之道第一章 《礼记》诠释的清代背景——清中期思想学术状况第一节 从经世之学到经史之学一、从崇奖理学到提倡经学、史学二、从《古今图书集成》到《四库全书》表一:《古今图书集成》类目表表二:《四库全书》所收录《礼记》类著述及评价表表三:《四库存目丛书》所收录《礼记》类著述及评价表表四:《续修四库全书》所收录《礼记》类著述表三、从《日讲礼记解义》到《钦定礼记义疏》第二节 江浙地区的学术分野与互动一、江浙地区学派的几种划分及互动表五:清中期江浙地区学派一览表二、著名学者的学术主张第三节 清中叶《礼记》诠释的私人著述表六:清中期《礼记》诠释私人著述一览表第二章 《礼记集解》——以义理为基础的《礼记》诠释第一节 生平学行与永嘉余风一、家世·生平·著述二、诗文·学问三、与永嘉学风之关系第二节 孙希旦《礼记集解》引据来源一、汉唐人注疏表七:《礼记集解》引汉唐人注疏表二、宋元人注疏表八:《礼记集解》引宋元人注疏表三、明清人注疏表九:《礼记集解》引明清人注疏表第三节《礼记集解》诠释策略评述一、游走于义理、考据之间的诠释策略二、义理诠释策略的继承与变化第三章 《礼记训纂》——以考据为基础的《礼记》诠释第一节 朱彬与扬州学派一、生平·师友学侣二、扬州学派三、治学主张与著述第二节 《礼记训纂》引据来源一、汉唐人注疏表十:《礼记训纂》引汉唐人注疏表二、宋元人注疏表十一:《礼记训纂》引宋元人注疏表三、明清人注疏表十二:《礼记训纂》引明清人注疏表第三节 《礼记训纂》诠释策略评述一、汉宋兼采、广征博引的考据诠释二、考据诠释策略的集大成第四章 义理、考据与经典诠释的现代化第一节 诠释差异与风格趋同一、经典诠释的个体差异二、以考据明义理的时代趋同第二节 传统经典诠释策略的现代之旅一、经典诠释如何在经学内部展开批判二、经典诠释的现代性因素三、经典诠释:淡出,还是复兴?结语附录一:二十世纪以来《礼记》学研究状况附录二:1974—2007年《礼记》研究论文索引参考文献后记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礼记诠释论文; 义理诠释论文; 考据诠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