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桂松1赵永贵2
1身份证号码:330625196703033436;2身份证号码:330625196510232156
摘要: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面板出现裂缝,是目前建筑业常见且难于彻底解决的难题之一,特别是在裂缝产生后,必然导致施工工期的延误、工程甲乙双方的纠纷、建筑物使用功能的降低以及建筑物使用寿命的缩短等不良后果。作为建筑业的从业人员应该清楚现浇钢筋混凝土楼面裂缝产生的原因,强化建筑设计、施工和养护阶段对现浇钢筋混凝土楼面裂缝的控制,做好现浇钢筋混凝土楼面裂缝的防控工作
关键词:裂缝;成因;防治
1现浇钢筋混凝土楼面裂缝的成因分析
1.1设计阶段
(1)忽视了混凝土在温度的影响下发生收缩和硬化时的自收缩,导致配置钢筋数量和强度不适合实际情况,产生楼面裂缝。
(2)在设计建筑物的阳角、剪力墙和梁体时由于从设计缺乏对混凝土的自由形变,引起在实际施工中出现45度的楼面裂缝。
(3)楼板内布线不合理:由于水电施工图由各专业设计,实际施工中出现水电管交叉叠放,或由于设计考虑管内容线面积过大;且设计管线位置在楼板跨中,即在单层双向配筋处,楼板有效载面受到很大程度(15%~40%)削弱,成为楼板最易开裂的部位;当楼板收缩应力大于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时,即出现沿管线表面呈直线状的裂缝。
1.2施工阶段
(1)施工阶段外墙转角部位的放射形钢筋长度不够,采取分离式的方法对构造负弯距短筋进行布设,没有双层双向钢筋对阳角处的房间进行加密加强,这会引起楼面斜向裂缝仍会扩展至放射筋的外侧和末端。
(2)在建筑施工阶段放射筋钢筋由于绑扎过程操作失误,致使放射钢筋和板面钢筋位置错误,导致板面的负弯距钢筋下压,就降低了板面负弯距钢筋的有效高度,且在浇筑过程中钢筋拐脚处容易上翘不利于平仓,出现了现浇钢筋混凝土楼面裂缝。
(3)空载养护期不足:从楼面混凝土浇注完成、收光至施工材料堆放,平均空载养护期过短,人为因素过早地震动、荷载造成楼板幼龄混凝土内部受损开裂。且施工中用塔吊吊运的钢管、钢筋等周转材料因受剪力墙钢筋影响多堆放在预埋管线部位。
2防止裂缝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2.1现浇板面层及底板开裂处脱壳部位的处理措施而较常见的现浇板面层及底板开裂处脱壳部位最容易产生裂缝,其处理方法措施如下:
⑴基层处理:板缝中结构胶固结后,将裂缝两侧各25cm处原抹面层铲除磨平,用打磨机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清洗、研磨处理,并修补阶差和缺损部位;
⑵涂抹修平胶:在干燥的混凝土表面涂抹底层树脂并用滚筒碾平;
⑶不平整修:用找平材料把表面修平;
⑷在碳纤维上涂刷粘结树脂。
2.2加强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措施
钢筋在楼面砼板中的抗拉受力,起着抵坑外荷载所产生的弯矩和防止砼收缩和温差裂缝发生的双重作用,而这一双重作用均需钢筋处在上下合理的保护层前提下才能确保有效。在实际施工中,楼面下层的钢筋网在受到砼垫块及模板的依托下保护层比较容易正确控制。但当垫块间距放大到1.5米时,钢筋网的合理保护层厚度就无法保障,所以纵横向的垫块间距限制在1米左右。与此相反,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一直是施工中的一大较难问题。其原因为:板的上层钢筋一般较细较软,受到人员踩踏后就立即弯曲、变形、下坠;钢筋离楼层模板的高度较大,无法受到模板的依托保护;各工种交叉作业,造成施工人员众多、行走十分频繁,无处落脚后难免被大量踩踏;上层钢筋网的钢筋小撑马设置间距过大,甚至不设(仅依靠楼面梁上部钢筋搁置和分离式配筋的拐脚支撑)。在上述四个原因中,前二条是客观存在,不可能也难于提出措施加以改进(否则楼面负筋用钢量将大大增加,造成浪费)。但后二个原因却在施工中必须大大加以改进,对于最后一个原因,根据大量的施工实践,建议楼面双层双向钢筋(包括分离式配置的负弯矩短筋)必须设置钢筋小撑马,其纵横向间距不应大于700毫米(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2只),特别是对于Φ8一类细小钢筋,小撑马的间距应控制在600毫米以内(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3只),才能取得较良好的效果。对于第3条原因,可采取下列综合措施加以解决:A、尽可能合理和科学地安排好各工种交叉作业时间,在板底钢筋绑扎后,线管予埋和模板封镶收头应及时穿插并争取全面完成,做到不留或少留尾巴,以有效减少板面钢筋绑扎后的作业人员数量。B、在楼梯、通道等频繁和必须的通行处应搭设(或铺设)临时的简易通道,以供必要的施工人员通行。C、加强教育和管理,使全体操作人员充分重视保护板面上层负筋的正确位置,必须行走时,应自觉沿钢筋小马撑支撑点通行,不得随意踩踏中间架空部位钢筋。D、安排足够数量的钢筋工(一般应不少于3-4人或以上)在砼浇筑前及浇筑中及时进行整修,特别是支座端部受力最大处以及楼面裂缝最容易发生处(四周阳角处、预埋线管处以及大跨度房间处)应重点整修。E、砼工在浇筑时对裂缝的易发生部位和负弯矩筋受力最大区域,应铺设临时性活动挑板,扩大接触面,分散应力,尽力避免上层钢筋受到重新踩踏变形。
2.3预埋线管处的裂缝防治
预埋线管,特别是多根线管的集散处是截面砼受到较多削弱,从而引起应力集中,容易导致裂缝发生的薄弱部位。当预理线管的直径较小,并且房屋的开间宽度也较小,同时线管的敷设走向又不重于(即垂直于)砼的收缩和受拉方向时,一般不会发生楼面裂缝。反之,当预埋线管的直径较大,开间宽度也较大,并且线管的敷设走向又重合于(即垂直于)砼的收缩和受拉力向时,就很容易发生楼面裂缝。因此对于较粗的管线或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应按技术导则三的第4条要求增设垂直于线管的短钢筋网加强。根据我公司的经验,建议增设的抗裂短钢筋采用Φ6~Φ8,间距≤150,两端的锚固长度应不小于300毫米。线管在敷设时应尽量避免立体交叉穿越,交叉布线处可按技术导则三的第4条采用线盒,同时在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宜采用放射形分布,尽量避免紧密平行排列,以确保线管底部的砼灌筑顺利和振捣密实。并且当线管数量众多,使集散口的砼截面大量削弱时,宜按予留孔洞构造要求在四周增设上下各2Φ12的井字形抗裂构造钢筋。
2.4加强后期养护
砼的保湿养护对其强度增长和各类性能的提高十分重要,特别是早期的妥善养护可以避免表面脱水并大量减少砼初期伸缩裂缝发生。但实际施工中,由于抢赶工期和浇水将影响弹线及施工人员作业,因此楼面砼往往缺乏较充分和较足够的浇水养护延续时间。为此,施工中必须坚持覆盖麻袋或草包进行一周左右的妥善保湿养护,并建议采用喷HL等品种和养护液进行养护,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工效,并可避免或减少对施工的影响。
结束语
在混凝土建筑中,结构性裂缝是比较常见且难以避免的,只要认真分析裂缝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正确的加固处理措施,其裂缝是完全可以通过科学补强加固而取得良好修补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