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上海沦陷区学者散文群体创作研究(1941-1945)

论文摘要

本文以40年代上海沦陷区学者散文群体创作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探究这一学者散文创作群体是如何在乱离时代进行各自的角色转换,并聚合在一起,最终遁入“清谈”之途。在广泛考察、梳理他们散漫在沦陷区各大期刊上的作品的基础上,运用一分为二、辩证统一的方法,对他们在文史杂谈、日常琐记、怀乡忆旧三类散文题材中,所隐藏的矛盾、复杂的心灵动态与精神世界进行分析解读。同时,就上海沦陷区学者散文的文体体式、审美艺术进行艺术解密,揭示其对“文抄公体”与“野草”式散文诗体的艺术实践,以及执着于日常人生的小品文创作,皆在现代文学的学者散文史上的具有一定的独特价值与艺术魅力。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一、选题的意义与理由
  • 二、课题研究现状
  • 第一章 遁入"清谈"之途:黄莲树下弹琴
  • 第一节 乱离时代的上海文坛:知识分子的话语空间
  • 第二节 学者文人的聚合
  • 第三节 难以剥离的现实困境
  • 第二章 乱世文人的心灵解读
  • 第一节 以史遣愁:借他人之杯浇心中块垒
  • 第二节 以弱自解:雪浪中的几串泡沫
  • 第三节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第三章 学者散文的别样图景:艺术探索与传达
  • 第一节 旧瓶装新酒:"文抄公体"的庐山真面目
  • 第二节 冻土文坛的"一朵小花"——《拟野草》
  • 第三节 小人物的日常感兴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本文来源: https://www.lw50.cn/article/07ddcc73b8c0cf879b43a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