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李金发与中国象征主义诗歌 ——兼论李金发与戴望舒象征诗歌

论文摘要

李金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被重新挖掘和评价的中国新诗诗人。在中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发展过程中,他身兼两种角色:开拓者和游离者。支配其在这两者之间不断转换的是两种力量:其一是客家文化背景所形成的较为功利化的文艺创作观:其二是其接受并所持的西方式的自由主义态度。在此基础上,李金发的象征主义诗歌创作呈现出异常复杂和丰富的特点,具体表现为语言革命与语言畸变,以丑为美和奇特观念联络的意象创造原则,化欧与化古中的异国情调,情绪化主题的多向阐释性等等。戴望舒是中国象征诗派另一位举足轻重的诗人,他在中国象征诗派的形成和象征主义诗歌的民族化改造方面的努力,为提升中国象征诗的艺术地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和李金发之间在某些方面,有着天然的互补性。因此,本文将对两者进行宏观(地域文化背景、情感、职业历程等)和微观(思维方式、文艺思想等),纵向(流派性)和横向(文学接受与文学翻译等)之间的比较,以期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现场”,揭示两者之间“同质异向”的历史渊源;揭示两者在这种非对称性比较研究中,各自对中国象征主义诗派发展脉络的影响。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徘徊于现实和理想之间的诗歌创作
  • 1.1 工具论与表现论:诗歌创作内外因考辨
  • 1.2 盗火者的胆识与才思:剑走偏锋
  • 第2章 象征主义诗歌建构中的中西视角
  • 2.1 从模仿到创新:中体西用结出的异果
  • 2.2 功利观裹挟下的中西融合
  • 2.3 个人与流派观念的错置
  • 2.4 李金发象征主义诗歌创作的得与失
  • 第3章 文学翻译:诗的滤箩和校正器
  • 3.1 文学翻译的缺失:先入为主引发偏执与保守
  • 3.2 在翻译中寻求突破
  • 结语:非对称性比较下的文学史意义
  • 后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
  • 相关论文文献

    本文来源: https://www.lw50.cn/article/08cc50a619c1673991873a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