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实景与虚境 ——从“前三远”到“后三远”看两宋山水画空间表现的转换

论文摘要

五代两宋是我国山水画形态确立的典范时期。这个时期不仅完成了山水画形态上、图式上创造范山模水的经典范式,而且理论上也从各个角度建立了尺度。其中,山水画对于画面空间处理的方式在这一时期进一步总结并完善。本文着重从郭熙的“三远论”和韩拙的“三远论”作比较、分析研究,来阐述中国传统山水空间表现在其理论基础是“远”的理论下,实质是引发山水画南宋图式转换的重要因素之一。郭熙的“三远法”之说,即“高远”、“深远”、“平远”姑且称作“前三远”,而同时代稍后的韩拙“阔远”、“迷远”、“幽远”“三远法”之说则可称为“后三远”。应该说“前三远”的提出和“后三远”的补充不只是山水画空间表现上的增补关系,而是山水画家追求图式上视象转换的表现。这种表现,既是从实景构境到虚景构境的转换,又是从视象到心象的转换。五代两宋山水画空间的这种视觉感应与审美心理的交叠糅杂反映,在“雄强壮美”和“虚静优美”的趋向下,不仅创造了此时代“图式”的空间特征,而且直接影响了中国山水画后来图式空间的演进。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一 绪论
  • 1.1 概述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选题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二 郭熙时代之前的山水画空间观
  • 2.1 “远”的山水画空间观提出
  • 2.2 “以大观小”的山水画空间观提出
  • 三 “前三远”、“后三远”、“六远”是宋人对山水空间表现的总结
  • 3.1 郭熙“前三远”的山水空间表现
  • 3.2 韩拙“后三远”的山水空间表现
  • 四 “远”的空间表现分析
  • 4.1 “前三远”的观照方式与雄强壮美的空间表现
  • 4.2 “后三远”的观照方式与虚淡优美的空间表现
  • 4.3 “合六远“的空间观表现及图式空间表现的多样性
  • 4.4 “前三远”到“后三远”的山水画空间表现本质上是从实景到虚境的转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注释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本文来源: https://www.lw50.cn/article/1eadf321d6529c5e7e94b03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