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骨髓来源的血管内皮祖细胞移植于实验动物缺血的下肢,观察血管内皮祖细胞有无促血管新生的作用。为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传代扩增,传代实验组细胞采用诱导分化液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加入诱导因子VEGF(10ng/ml)和bFGF(2ng/ml),使其体外定向转化为血管内皮祖细胞。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技术进行内皮祖细胞表面标记物CD34检测。结扎离断大鼠双侧股动脉及其分支建立实验性股动脉闭塞动物模型。2周后培养的血管内皮祖细胞以肌肉注射的方式移植于16只模型大鼠的右侧后肢(A组),同体左侧后肢相同部位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B组)。分别于细胞移植后第2周(8只)和第4周(8只)处死动物取双下肢肌肉组织,制作病理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CD34)检查,观察两组下肢肌肉新生毛细血管密度,计数每个视野CD34阳性毛细血管数。统计学处理数据,分析两组大鼠下肢坏死肌肉内血管新生的变化。结果: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成功分离得到间充质干细胞,通过人工调控细胞生长环境,使间充质干细胞在诱导后的16d在体外定向转化为保持细胞的活性的血管内皮祖细胞。细胞移植后第2周与移植后第4周,A、B组下肢坏死肌肉组织内均有新生血管形成,移植后2周A组下肢新生血管平均每个200倍视野为(4.68±1.50),B组为(3.35±1.51);移植后4周A组为(6.83±1.78),B组为(4.18±1.26)。各时段新生毛细血管密度A组与B组相比,平均每视野CD34染色阳性的毛细血管数目A组明显多于B组(P<0.01)。结论:血管内皮祖细胞可以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获得,采用肌肉注射方式移植血管内皮祖细胞可以整合到大鼠肢体缺血局部,参与血管生成,增加缺血部位的毛细血管密度,改善肢体血供。
本文来源: https://www.lw50.cn/article/1fe1d1d8f78ee639803535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