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格伦童话的狂欢精神
论文摘要
林格伦作为世纪“世界童话三座巍峨的高峰”之一,一生为孩子们写了87部文学作品。1957年她获瑞典“高级文学标准作家”国家奖;1958年获“安徒生金质奖章”;1971年获瑞典文学院“金质大奖章”。然而,对于这样的一位童话大师,国内关于她的资料和研究却很有限。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蜚声全球,主人公皮皮被誉为“世纪儿童”,成为了新世纪自由儿童的代表。在这些现代童话洛阳纸贵、享誉世界的现象背后,笔者发现,这些现代童话的审美共同点在于它们内在的狂欢精神。国内关于童话狂欢的提法尚未见到,关于童话的狂欢性方面的研究也是空白。现代社会,人类对于真、善、美的渴望,在许多的成年人身上已经渐趋麻木,这时候,被认为是缺乏深度的童话,以它们独具魅力的内容,曲折的表达了真、善、美这一人类最深沉也是最深刻的呼唤!这就使得童话具备了成人文学杰作难以企及的深度,也使得童话具备了对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价值。本文认为,现代社会里狂欢精神作为一种无意识的审美趋势,折射到审美领域里,乃至儿童文学领域里。而以林格伦童话为代表的作品则具备了现代社会的狂欢色彩。本文着眼于用狂欢理论对林格伦作品进行审美关照和美学分析。笔者希望通过自己尝试的这一新的论述角度能对于童话研究、林格伦研究以及对现代儿童文学研究搭建新的研究平台。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Abstract绪论第一章 狂欢和童话1.1 狂欢节使大人变成"顽童"1.2 儿童希望通过随心所欲的狂欢变成"大人"1.2.1 儿童强烈的独立意识的萌发1.2.2 孩子们向往游戏冒险1.2.3 儿童对渴望强大力量的向往1.2.4 儿童很想吹牛说谎的愿望1.2.5 孩子们渴望与小动物为伴的心理1.3 阅读童话是孩子们的狂欢节第二章 林格伦童话文本的狂欢性2.1 人物形象的狂欢化2.1.1 林格伦童话代表作里的"狂欢化"顽童形象2.1.2 "狂欢化"的顽童形象与"主流文化"教养的乖孩子的对比。2.1.3 东西方童话里顽童形象的比对2.1.4 作家对这些"狂欢化"顽童的形象的肯定2.2 情节的狂欢性2.2.1 游戏—用快乐去超越2.2.2 诙谐—用笑声去超越2.2.3 荒诞—用幻想去超越2.3 语言的狂欢性2.3.1 妙趣横生的对白2.3.2 会心一笑的讽刺2.3.3 拍案叫绝的叙述2.3.4 忍俊不禁的语言2.3.5 汪洋恣肆的想象2.3.6 俚语、方言、谐音的使用2.4 狂欢元素在林格伦童话里的体现2.4.1 狂欢宴席2.4.2 狂欢广场2.4.3 戏仿、诙谐、讽拟、上下易位、正反同体2.5 林格伦童话狂欢与拉伯雷狂欢风格的异同第三章 童话狂欢精神的现代意义3.1 在狂欢里超越3.1.1 热闹里的痛楚3.1.2 痛楚里的超越3.2 狂欢精神与现代教育3.3 狂欢精神和现代童话结语参考文献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后记
相关论文文献
本文来源: https://www.lw50.cn/article/2259d798e5295500b3e17d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