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自然主义视角下《巴比特》的悲剧性探索

论文摘要

美国小说家辛克莱·刘易斯是美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凭借其精巧细致的笔触、智慧幽默的语言及漫画式讽刺的故事效果,刘易斯独树一帜,创作出了一部部脍炙人口的优秀小说。他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包括《大街》(1920)、《巴比特》(1922)、《阿罗史密斯》(1925)等,除了讽刺、抨击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中上层资产阶级的虚荣浅薄、伪善冷漠,也隐隐透露出作品中人物关于生存的焦虑。1930年,刘易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是由于他在创作《巴比特》时所显示的才能(王永年2)。从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出,刘易斯对人类生存的状况抱有浓厚的忧患意识。作品中的人物被命运抛弃在生存的荒原中,他们被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所掌握,看似有所选择,实则没有选择;看似有所反抗,实则无力反抗,唯有听凭命运的指挥、随波逐流,在生活的困境中无奈挣扎直至完全被淹没。本文从自然主义的角度,以文本创作基调中的悲剧特征为出发点,分别就主人公痛苦的生存状态、人物角色塑造的转型和造成人生悲剧的原因进行分析阐释,借以说明人之于命运的渺小无力,进而展现刘易斯的强烈的人道主义责任感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本文由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引言部分综合评述了国内外对刘易斯作品的研究,尤其是对《巴比特》的研究,解释了本文对自然主义与悲剧关系的理解,同时引出论题,并简要介绍各章的主要内容。第一章着重体现人物痛苦的生存状态。通过对传统困境的描述对比展现他们所处于的时代与社会带给他们怎样的困境。他们面对的不仅仅生与死的考验,精神上同样受到束缚与摧残。他们失去自由,也不理解生活的真谛,只是一味地追求物质的满足,而忽略了精神生活。即使他们试图去寻找探索爱与自由,也只是徒劳。第二章详述悲剧人物的塑造。在这样的生存状态之中,人被变为动物,丧失了尊严与崇高性、道德的尺标及爱的能力,导致人际关系异化,最终导致人物性格的扭曲。第三章分析人生悲剧不可避免的原因。工业化的社会环境为人类造成前所未有的生存的压力,他们在困惑与焦虑中挣扎着生存。那些更能适应社会的脱颖而出,成为强者。然而,他们成却的背后充满了污秽与恶臭,为了利益违背良心,玷污道德情操。因此无论经济上的成功与失败,人生总是逃脱不了悲剧的结局。结语总结全文,重申自然主义的宗旨和意义,贯穿全文、深化主题,展现刘易斯的艺术创造力和其强烈的人道主义责任感。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Acknowledgements
  • Introduction
  • Chapter Ⅰ The Predicament of Subsistence— An Inescapable Trap
  • A. The Presentation of Traditional Predicament
  • B. The Presentation of Modern Predicament
  • Chapter Ⅱ The Turning of Characterization— from Heaven down to the Earth
  • A. Loss of Sublimity and Dignity
  • B. Loss of Moral Standard
  • Chapter Ⅲ Inevitability to Modern Men’s Tragedy—Rules for Survival
  • A. Struggle for Existence
  • B.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 Conclusion
  • Works Cited
  • 相关论文文献

    本文来源: https://www.lw50.cn/article/47340940702bd04bb968a4b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