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西准噶尔恰达一带库鲁木迪组的沉积特征及构造意义

论文摘要

本文以新疆西准噶尔恰达一带泥盆纪库鲁木迪组沉积地层为研究对象,从野外产出状态、岩相学、岩石组合、沉积环境、生物化石、上下地层接触关系、构造环境等方面,对该套沉积地层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通过笔者详细的野外调查与综合研究,取得了如下认识:1.新疆托里县阔克哈达一带库鲁木迪组为一套浅海相—滨浅海相火山碎屑岩和碎屑岩组合。2.库鲁木迪组地层中最新采获Atrypa cf. Interrupta Grabau, Lptostrophia sp., Paraspirifer gigantean Su, Cryptonella? sp., Fistulipora sp., Syringaxon sp., Syringaxon eminence Cai, Neaxon curta (pocta), Planocoenitesi sp., Planocoenites cf.gradatus (Lecompte), Cladopora sp., Thamnopora cf. alta (Tchernychev), Temnophyllum sp., Zelophyllia sp., Lepfophleum rhombicum Dawson, Phacopidae等生物化石,时代为中泥盆世早期。3.该套地层不整合于玛依拉山组之上,与上覆巴尔雷克组呈整合接触。结合生物化石及区域资料,将这套地层厘定为库鲁木迪组,时代为中泥盆世。4.通过岩石组合、生物化石、基本层序及上、下层位形成环境研究认为,其沉积环境为深—浅—深的变化,其中第一岩性段为浅海相环境,水动力较弱,第二、三、四、五、六、七岩性段为滨海相沉积,水动力增强,第八岩性段沉积环境又变为浅海相环境,水动力减弱。5.库鲁木迪组的厘定与对比,结束了前人对该区中泥盆世地层认识混乱的现象,对恢复西准噶尔沉积环境提供了一定依据。6.库鲁木迪组发育火山碎屑岩为主,显示研究区地壳活动较强。且区内缺失泥盆纪早期沉积记录,综合判定是加里东构造运动(以碰撞造山作用为主导)的强烈表现。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历史
  • 1.3 研究方法、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研究区大地构造背景
  • 2.1.1 区域构造简史
  • 2.1.2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
  • 2.1.3 研究区主要构造形迹特征
  • 2.2 研究区地层区划
  • 2.2.1 蛇绿混杂岩
  • 2.2.2 奥陶纪
  • 2.2.3 志留纪
  • 2.2.4 泥盆纪
  • 2.2.5 石炭纪
  • 2.2.6 二叠纪
  • 2.3 侵入岩
  • 2.4 火山岩
  • 2.5 构造
  • 2.5.1 褶皱
  • 2.5.2 断层
  • 第三章 库鲁木迪组地质特征
  • 3.1 宏观分布
  • 3.2 岩石组合特征
  • 3.2.1 典型剖面介绍
  • 3.2.2 岩石学特征
  • 3.2.3 岩石组合特征
  • 3.3 地质时代
  • 3.4 沉积环境
  • 第四章 库鲁木迪组的对比与确立
  • 4.1 库鲁木迪组对比
  • 4.1.1 库鲁木迪组的创名、沿革及定义
  • 4.1.2 库鲁木迪组区域对比
  • 4.2 库鲁木迪组的厘定
  • 第五章 泥盆纪构造演化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版说明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本文来源: https://www.lw50.cn/article/4c4e347fbd4d07a78a940b2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