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水稻节位生产力及补偿研究

论文摘要

水稻生产是在群体条件下进行,而群体是由个体构成,个体生产力则由主茎不同节位的产量因素构成;只有弄清群体条件下的个体节位生产力的数量变化特点,才能为合理调节群体结构提供基础。近年来在个体研究基础上有向节位深入的趋势,对水稻节位生产力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分析当本田分蘖由于病虫害、气候波动等栽培原因损失掉少部分前期有效穗时,水稻如何进行调节,产量因素变化及生理生化指标如何改变等问题,以便更高效地利用不同节位的生产力。本试验以分蘖能力强的西农优1号和分蘖能力中等的冈优725两个籼型杂交中稻为试验材料,在群体条件下研究各分蘖节位的生产力性状。结果表明:在带蘖大苗移栽时,两品种的主茎上都存在着秧田节位群、过渡节位群、大田优势节位群和劣势节位群四个节位群;秧田节位群具有有效穗数最多、着粒数较多的特点,而大田优势节位群具有有效穗较多、着粒数最多的特点;通径分析表明,节位的有效穗数是影响节位生产力变异的主导因素;在对经济产量的贡献上,秧田节位群>优势节位群>劣势节位群>过渡节位群。以上述处理作对照(简称早发),人工去除本田发生的主茎第1个和第2个节位上的一次分蘖分别称为中发和晚发处理,研究水稻节位的补偿能力。结果显示,中、晚发处理使水稻有效穗数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但两品种的利用分蘖节位明显上移,与对照相比高节位有效穗增多;着粒数有所增加补偿较明显,粒重也有少量提高;中发总产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晚发处理造成的减产达到极显著水平。以西农优1号的早、中、晚发处理(以早发为对照)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时期对部分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发现:早发处理的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等指标和可溶性糖、淀粉、氨基酸等的积累在早期较高,随后降低,到生长末期为三处理中的最低,中、晚发处理的在前期含量较低,到中期后来居上,晚发的在生育后期含量仍较高;从衰老指标看,CAT和POD保护酶活性显示,早发处理的植株较早进入衰老,而中发次之,晚发处理的稻株最晚进入衰老期。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水稻的节位生产力
  • 1.2 冗余理论
  • 1.3 补偿
  • 第2章 引言
  • 2.1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2 试验内容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1 水稻不同节位生产力的研究
  • 3.2 试验2 去除过渡节位后的补偿研究
  • 3.3 试验3 不同处理下水稻生理性状的研究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水稻各节位生产力的研究
  • 4.2 过渡节位补偿力的研究
  • 4.3 不同处理下生理指标的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5.1 不同节位的生产力
  • 5.2 节位的补偿作用
  • 5.3 补偿作用的生理机制
  • 5.4 应用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和参研课题
  • 相关论文文献

    本文来源: https://www.lw50.cn/article/4f1006f55273fdc5796769e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