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纪德,法国著名现代作家,他以其作品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其思想的复杂性,其所处社会背景的特殊性,而成为20世纪初法国文坛的精神领袖。纪德的文风既富于“感官的富丽”又富于“理性的热烈”(卞之琳语),反映到作品的思想内容上也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方面,他辛辣地讽刺基督教会的虚伪和狭隘,渴望用“藐视道德”的方式去冲破宗教对人性的压抑,无比欢悦地投身自然的怀抱,回归最本初的人性,全身心地沉浸在感官的愉悦之中;另一方面,他并不放弃对宗教问题的思考,在肉体的盛宴之后,他真诚地渴望越过人间教会而与基督直接对话。一直以来,纪德对传统道德和宗教的颠覆与反叛,使他在批评家笔下获得了一个勇敢的“背德者”形象。可是,这并不是纪德的全部,《浪子回家》、《扫罗》、《拔示巴》、《窄门》等篇章,却或多或少地以圣经故事作为其创作的源泉,这也许正反映了纪德深藏于心的宗教情结。诺思洛普·弗莱认为,原型就是象征,就是联想群或者反复出现的意象,这种原型批评理论被广泛引入作家和作品的解读之中,基于纪德所处的新教文化背景和文本中为数众多的圣经语汇,探讨纪德作品中的圣经原型,也许能为其复杂的宗教态度找到最好的注脚。纪德作品中的圣经原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圣经·创世纪》就是一部希伯来民族摆脱外族寻找自我的出走——回归之旅,《圣经》中的水意象、光意象和百合花意象,在纪德的作品中都被改造和重新建构,水的意象表示荡涤、救赎、新生;光的意象表示阐明、启发、澄澈;百合花的意象表示圣洁、忠贞、处女。纪德笔下的人物原型,如约伯、圣母玛丽亚和撒旦,是对《圣经》中原型人物的移植,并且赋予了这些原型人物新的内涵和时代特色,使这些原型人物的多重性格具有了多重变体。纪德对《圣经》U型叙事结构进行了借用和变形,并且对作品中出现的善恶二元情节原型进行了探讨。用原型批评理论分析纪德作品,我们发现纪德并不是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他只是一个渴望与基督对话的“基督的信徒”,而非“基督教的信徒”,他试图用人道主义去修建上帝和自由的人之间的桥梁。
本文来源: https://www.lw50.cn/article/5d1f50ef285ee44b0a63b3a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