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家园、流亡、梦中的皈依 ——北京沦陷区诗化散文群体写作研究(1938-1944)

论文摘要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中国现代散文在经过了何其芳创造的唯美经典之后,从沦陷时期的短暂冷寂中重新崭露头角。战争的残酷把处于沦陷境地的人们引向了对人类命运和生命意义等问题的更深沉的思考。死亡的痛楚使他们再一次将诗情与悲情结合在一起。诗化散文沿着前人的步伐在特殊的年代里发出了灵魂救赎的音响。本文选取了北京沦陷区一批诗化散文创作群体为研究对象,旨在对特定历史时期的诗化散文创作进行审美透视,以三十年代何其芳的散文创作为参照,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这批诗化散文的意象特点、文体特征以及作家的精神世界进行考察。论文认为,在沦陷区恶劣而严酷的言说环境中,他们对日常生活的重新发现和心灵探问为自己提供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时代的可能性,在战时历史时期中有着独特的现实意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第一章 走入“遁逸之途”的独语者
  • 第一节 冻土中的“独语者”
  • 第二节 唯美颓废的“遁逸之途”
  • 第二章 诗与梦的城堡中的唯美之音
  • 第一节 丰富的意象群构筑的凄美与悲凉
  • 第二节 在“远行—归宿”的情感模式中痛苦的自我身份认同
  • 第三章 执着的诗意追求与艺术之外的人生
  • 第一节 游弋在诗与散文之间
  • 第二节 彷徨之后的选择—道路各异的人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本文来源: https://www.lw50.cn/article/5e50b77a944eaa75813c4d3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