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行已有几年之久,教育界对新课改带来的教育教学结果一直褒贬不一,各有看法。其中,争论的核心是语文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语文课究竟该怎么教。虽然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理念,然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究,比如,语文素养是什么?它与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关系怎样?究竟怎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试图从民国时期的语文教育中吸取养分,在研究民国时期中学国文课程标准演变的基础上,总结民国语文教育的长处与经验,探寻其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启示。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从三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介绍民国时期中学国文课程标准产生的背景:几度变化的政治环境,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民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与教育的互相影响,国外先进教育理论的传入,教育自身的完善与发展以及历史对中学国文课程的影响。第二部分从表达形式和内容两大角度对民国时期的中学国文课程标准进行评价。第三部分阐述民国时期中学国文课标能给现代语文教育启示的原因,其核心启示与其他的现代启示。我们最后得出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三位一体的结论:只有掌握作为客体的语文知识,将其与内化为主体切实拥有的语文能力结合,将主客体恰当统一,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即语文的创造力,包括超越自己的一般创造力和超越他人的特殊创造力。
本文来源: https://www.lw50.cn/article/5e7253a1b84c4b062dfa87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