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重构家园 ——人类学视野下一个移民镇的成长轨迹

论文摘要

侨港是广西北海市下辖的一个难侨安置镇。该镇原是一片荒无人烟、偏僻的港口,其诞生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越南排华反华政策下的产物。当时国家按照“对口安置”的原则,安置了8000多名被驱赶回国的原在越南婆湾岛、海防以从事捕捞为生的渔民,其主体是早期从北海地区迁移到越南的蛋民华侨。侨港镇的诞生和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被迫性”移民不断融入当地社会文化的过程,也是华侨归国后不断适应“陌生”祖籍地的过程。侨港镇的归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归侨,其身份兼具“侨”和“疍”的双重色彩,表现在外在文化上是充满了独特的族群特征。侨港镇的归侨由于世代侨居异国他乡,使得自身拥有的浓厚的“置家风情”文化习俗得以完整保留和延续。但在外力逼迫下,回到遥远而陌生的祖籍地,为了应对翻天覆地的变化、外界社会文化的压力,其固有的文化习俗发生了一系列的变迁。本文的目的之一即是探讨习俗变迁背后的迫力和魅力。其二,探讨的是“被迫性”移民对迁入地和自我身份的认同,认同的建构是情境性,流动的,是一个交织着多重利益复杂的心理过程。通过分析侨港镇归侨地域和身份的认同,得出了认同是因时而异,随外界环境变化而变化,并无固定一成不变的模式。最后,本文试图展现一幅从“无”到“有”,从“幼稚”到“成熟”的移民安置点完整的成长轨迹,从而达到深刻反思移民安置和地方性融入的社会问题。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第三节 论文框架及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从"移民"到"再移民"—侨港镇的诞生
  • 第一节 跨境出洋—19世纪末期北海及周边地区人口大量迁移越南
  • 第二节 20世纪70年代越南排华政策下"被迫性再移民"以及侨港镇的诞生
  • 第三章 家园的重建—侨港镇经济的发展轨迹
  • 第一节 艰苦的初创期(1979—1986)
  • 第二节 起飞并迅猛发展的繁荣期(1988—1998)
  • 第三节 缓慢前行的停滞期(2000—至今)
  • 第四章 疍家风情—侨港镇独特的习俗及习俗的变迁
  • 第一节 疍民归侨的婚嫁习俗及变迁
  • 第二节 疍民归侨的信仰习俗
  • 第三节 疍民归侨的衣食习俗
  • 第四节 疍民归侨的住行习俗
  • 第五章 群体记忆与地域、身份的认同
  • 第一节 归侨不同的年龄层次下各异的地域认同感
  • 第二节 镇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下各异的地域认同
  • 第三节 归侨集体记忆的建构和"归侨意识"
  • 第六章 结语
  • 附录 基于田野的实践,浅谈侨港镇的发展
  • 第一节 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 第二节 发展的新思路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本文来源: https://www.lw50.cn/article/647ec782e7c74177e96f3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