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先综述了涉及安徽有资源分布的大戟属(Euphorbia)植物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植物化学、生药学等方面的研究;然后从抑菌活性、ITS序列和微形态学三个方面重点对安徽产6 种大戟属植物,即大戟(E.pekinensis) 、月腺大戟(E.ebracteolata) 、乳浆大戟(E.esula) 、泽漆(E.helioscopia)、地锦(E.humifusa)、斑地锦(E.supina)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1.通过安徽6 种大戟属植物对5 种植物病原菌,即小麦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otiorum)、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苹果炭疽病菌(Glomerella cingulata)、甜瓜蔓枯病菌(Mycosphaerella melonis)的相对抑制率的测定,结果表明:6 种植物对5 种植物病原菌皆有抑制作用,其中,大戟和月腺大戟根部活性突出,其相对抑制率高于60%,尤其月腺大戟根部含有较强的抑菌活性成分。2.通过对安徽6 种大戟属植物nrDNA 的ITS 序列测定分析,结果表明:6 种植物ITS 序列有差异,ITS1 序列长度范围为255-264bp,ITS2序列长度范围为214-236bp。ITS1 的G+C 含量在51-64%,ITS2 的G+C 含量在56-68%,大戟、月腺大戟与乳浆大戟具有98%的支持率而聚为一支,而地锦和斑地锦具有100%的强支持率而聚为另一支,研究表明nrDNA 的ITS 序列适合于大戟属内种间的系统发育研究,可为建立更为客观的自然分类系统提供了有力的DNA 证据。3.通过对安徽6 种大戟属植物叶片解剖、叶表皮光镜和扫描电镜微形态方面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属的6 种植物在叶片内部结构和叶表皮结构上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结合叶外部形态特征,从表皮细胞形状、大小和排列及角质膜厚度,气孔器类型、分布、多少及位置等诸方面的特性,可以作为这6 种植物分类的重要依据。上述研究,旨在为探讨大戟属植物的系统演化关系提供分子和微形态学证据,同时,为大戟属植物的生药鉴定和生物农药的开发提供实验证据。
本文来源: https://www.lw50.cn/article/6526362a13f79528355212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