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告别类型 ——中国性格理论的发展与问题

论文摘要

本文认为,通过对具体文学形象的研究而形成的中国古典性格理论,并没有在理论上呈现出对性格问题的独特性、复杂性和丰富性的恰如其分的认识,反而因外在伦理道德观念的介入和影响导致性格理论走向脸谱化和类型化。而来自于西方的典型理论在20世纪中国的传播和本土化过程中,由于迫切地配合中国社会变革的需要而肆意放大典型理论本身的实用性和工具性,使得典型理论远离了文学本体性研究,而以机械的、口号式的理论倡导为主,典型理论因为缺乏深刻的理论内涵而趋向简单化和平面化,最终堕入类型化的牢笼而固步自封。新时期对典型问题的反思,体现出了急切地把典型理论从政治中剥离出来的强烈愿望,因而把研究的重心引向了对建国后17年的反思,而没能把中国性格理论的重建作为纠正17年典型理论出现偏差的根本出发点,也没有从整个中国性格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存在的问题中寻找出解决建构中国性格理论体系的资源,这在客观上导致了中国当下性格理论走向批评的边缘。 本文试图从中国类型化性格理论的嬗变及其存在的问题中,去客观地看待性格理论这一独特的命题,并结合中国当下的语境展示出性格理论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本文将分三章来展开这一论题,第一章:中国古典性格理论钩沉;第二章: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20世纪典型理论探微;第三章:在批评边缘徘徊的当下性格理论。通过对这三章的论述,力图准确地描述每一时期中国性格理论的发展概貌和特征,并试图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深入探讨其存在问题的根源,及其对后来理论的影响。最终力求纵观整个中国性格理论的发展,并结合当下的语境,阐明研究性格理论的当下意义。

论文目录

  • 总论
  • 第一章 中国古典性格理论钩沉
  • 第一节 类型化性格理论的先声
  • 第二节 类型化性格理论的确立和发展
  • 第三节 中国古代类型化性格理论的问题
  • 第二章: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20世纪典型理论探微
  • 第一节 西方现代典型理论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 第二节 红色十七年的典型理论概述
  • 第三节 一个群体性的话题:对中国20世纪典型理论的反思
  • 第三章:在批评边缘徘徊的当下性格理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本文来源: https://www.lw50.cn/article/692ea2591bba3f82440fe7b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