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据川西坳陷中部地区野外剖面观察描述及岩心微观、宏观的观察,同时结合其他现代分析手段,综合运用石油地质学、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及古岩溶学相关理论及方法对研究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地层、沉积相、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和储层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化和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深入详细的研究。研究表明,中三叠世雷口坡期川西坳陷中部地区主体位于受限陆表海环境中,根据其沉积特征,可进一步划分潮上、潮间和潮下三个相带,其中最有利于储层形成的相带是潮间-潮下高能带的砂屑滩和颗粒“粘连”滩,这些高能滩体的存在为区内雷口坡组储层的形成奠定了有利基础。滩体岩性主要以砂屑白云岩和颗粒白云岩为主,主要成岩作用有白云岩化作用、埋藏溶蚀作用、充填作用及破裂作用等。对储层发育最有利的成岩作用主要有白云岩化作用、埋藏溶蚀作用和古岩溶作用,原生孔隙经过破坏性的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和机械充填作用后部分消失,现今储集空间主要是经过埋藏期溶蚀作用改造的次生孔隙。构造运动和成岩过程中产生的裂缝和微裂缝是其主要渗透通道,在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的控制下构成了本区孔隙型储层和孔隙—裂缝型储层。最后根据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储层评价标准并结合储层毛细管压力特征、岩性特征、地震剖面特征对研究区内各类储层的分布特征作出了初步评价。
本文来源: https://www.lw50.cn/article/6d59b5c37c62b7ab0e3a7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