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眼泪的力量:论《碧奴》对民间生存的神话想象

论文摘要

苏童新作《碧奴》是对“孟姜女哭长城”这一神话传说的重新叙述。其中,苏童自觉地运用了原初的民间想象方式,用一种直觉、诗意的方式来写作。虽然对“民间”这一概念的理解,越出了本来的“民间”面目,限制了对人物角色丰富性的设置,但他的叙述方式和思维结构还是能够掩盖这一失误。小说中,在基本不改变小说原本的故事结构的基础上,他在对“碧奴”人物塑造和她眼泪的力量的想象中,融入了现代性思考以及个人对世界的记忆和感受。本文主要从小说对传说重述的切入方式和角度,来管窥这一重述的有效性和独创性。本文希图通过对苏童《碧奴》的文本分析,看当代作家是如何重述古老神话,以及这种对神话资源的利用,能否达到一种预期效果。论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重述的原型对比。对传说中的人事的衍变、对比,分析各时代是怎样改写了这个故事和故事里的人物,以及苏童在当代语境下又做出了怎样的改变;第二部分对故事讲述的方式和运用的叙述策略进行梳理,观察苏童是怎样利用神话中原初民的想象方式,去讲述这一传奇故事的;第三部分,讨论的是关于这一重述怎样在一个耳熟能详的神话中,注入一种当下感和对世界、生存的思索。苏童还是一以贯之地在小说中,用一种个人记忆和感受方式,写顽童,写女性,以及一些未知神秘感。他对自己小说中“民间”的预设,似乎反而束缚了自己,使得人物类型单一。但他对世界的思考,也使得小说带有一种严肃探讨的意味。用神话方式去探究人内心的困境,或许在当下有着别样的意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重述的神话原型衍变
  • 1.1 命名与身份——人物同一性差异和身份角色的转变
  • 1.1.1 杞梁妻
  • 1.1.2 孟姜女
  • 1.1.3 碧奴
  • 1.2 眼泪与反抗——禁忌下本能力量的厚积薄发
  • 1.2.1 “哭之哀”、“善歌哭而变国俗”
  • 1.2.2 “崩城”、“哭倒长城”
  • 1.2.3 眼泪的隐喻性力量
  • 2 重述神话的方式
  • 2.1 故事框架:明线与暗线——一个禁忌引出的关于眼泪与复仇的故事
  • 2.2 叙事策略:反讽与对比——民间情感对公共常识判断的消解与置换
  • 2.2.1 真与伪:凡人与英雄
  • 2.2.2 轻与重:民间与权势集团
  • 2.3 神话思维:直觉、类比与联想——前逻辑、非理性的原始心理状态
  • 2.3.1 人的来源:葫芦、桑树、菖蒲
  • 2.3.2 人兽同体:妇人变青蛙,以及鹿人、马人的驯化
  • 2.3.3 对死亡的仪式感:寻找归宿的强烈愿望
  • 2.3.4 原始信仰与教化:“劝死经”、眼泪对道德记忆的召唤力量
  • 3 重述之现代性
  • 3.1 历史与记忆:神话想象与现代感受——现实体验一种
  • 3.2 传说与叙述:文人的“民间”标签——“民间性”的变异
  • 3.3 生存与荒诞:困境突围——眼泪完成的绝望之努力
  • 3.4 文学与神话:后现代的神话观——文学另一个延续生长点
  • 注释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本文来源: https://www.lw50.cn/article/7c3f61b2112d9dd3b2d0ab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