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穿越死寂荒原 ——鲁迅十年死亡意识论(1918—1927)

论文摘要

生和死是人类存在的双面雅奴斯。关注死亡是为了更好地关注生存。20世纪初期的中国内外交困,人们面临生存的极大困境,死亡威胁笼罩着人的日常生活。在民族与个体生存危机逼迫里,鲁迅作为中国历史的洞悉者、现代精神的先知者和呼吁者,以死亡作为自己创作的主题和艺术关怀的焦点之一,借死亡来认识自身与他者、民族处境,来追问生命本真意义和民族新生问题。与当时大多数人对死的规避和毫无知觉相比,鲁迅因自身生存深刻的体悟,从而具备死亡的自明性,他主动“走向坟”,清醒地“向死而生”着;同时,他以冷峻的笔触,毫不留情地书写出人性荒原上种种荒谬死亡,从而穿透那个时代生命的荒谬存在和死亡的贫乏,以震醒昏死中的人们,并极力在死寂荒原上开辟一条通向灵魂炼狱同时又重新发现未来的路。本文力图在鲁迅死亡意识研究已有的成果中,吸取有益的元素,并借鉴目前论争较为激烈的存在主义现代性理论合理内核,集中对鲁迅十年死亡意识(1918——1927)进行梳理。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引子部分简要概述以往对鲁迅死亡意识的研究和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现代死亡意识。第一章论述了鲁迅在死寂荒原上的生存体悟,独具清醒、深刻的死亡意识——主动“走向坟”,“向死而生”,在承担自己命运的同时,深切关注国民与民族的死亡与新生。第二章论述鲁迅在1918-1927年间的文本中对种种死亡的书写,从而洞察了自己生存背景中千千万万个人所组成的传统、现实——社会死相,国家无声,国民灵魂的死寂,揭示时代的死亡贫乏,对当时死寂荒原进行冷峻穿越。结论部分简要论述鲁迅现代死亡意识的深广意义。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子
  • 1、鲁迅死亡意识研究回顾
  • 2、"向死而在"的死亡哲学
  • 第一章 走向坟——死寂荒原上的清醒死亡
  • 1、孤立于死寂荒原的死亡体悟
  • 2、独异于死寂荒原的死亡意识
  • 第二章 书写死——死寂荒原上的冷峻穿越
  • 1、记忆的死亡——健忘 遗忘
  • 2、情感的死亡——麻木 冷漠
  • 3、理解的死亡——隔膜 孤独
  • 4、语言的死亡——沉默 无言
  • 5、意义的死亡——空洞 虚无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本文来源: https://www.lw50.cn/article/80dd5fb118c88a0a9452a4d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