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通气方式改变对早期心肺复苏的影响

论文摘要

目的:比较院內心肺复苏患者在不同通气方式、不同插管时机和不同通气设备时的疗效。方法:收集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临床资料125例(均为成年患者)。所有患者根据是否插管分为插管组和面罩组:插管组79例,男43例,女26例,平均年龄58.92±17.91岁;面罩组46例,男25例,女21例,平均年龄63.43±15.09岁。根据插管时机将插管组分为两亚组:即刻插管组(≤5min)和延迟插管组(5min~15 min),即刻插管组55例,男31例,女24例,平均年龄56.96±18.16岁;延迟插管组24例,男12例,女12例,平均年龄63.42±16.85岁。根据插管后接入装置将即刻插管组再分成两亚组:简易呼吸器组(接入人工球囊)和呼吸机组(接呼吸机),简易呼吸器组21例,其中男14例,女7例,平均年龄56.19±20.96岁;呼吸机组34例,其中男17例,女17例,平均年龄57.44±16.51岁。以心肺复苏(CPR)后自主循环恢复维持时间≥2小时[1]为复苏成功,比较面罩组、即刻插管组和延迟插管组的复苏成功率。结果:插管组自主循环恢复维持时间与面罩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8.92±17.91y比63.46±15.09y,P>0.05);即刻插管组自主循环恢复维持时间与延迟插管组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96±18.16y比63.42±16.85y,P>0.05);呼吸机组自主循环恢复维持时间与简易呼吸器组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19±20.96y比57.44±16.51y,P>0.05);延迟插管组自主循环恢复维持时间与面罩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42±16.85y比63.46±15.09h,P>0.05);即刻插管组、延迟插管组和面罩组复苏成功率分别为81.82%、58.33%和8.70%,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心肺复苏应尽可能快地进行气管插管;插管后使用简易呼吸器与使用呼吸机对早期自主循环恢复同样有效。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复苏成功标准
  • 2.4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背景
  • 4.2 插管组与面罩组比较
  • 4.3 即刻插管组与延迟插管组比较
  • 4.4 呼吸机组和简易呼吸器组比较
  • 4.5 复苏成功率比较
  • 4.6 年龄、插管时机等危险因素对ROSC维持时间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本文来源: https://www.lw50.cn/article/8aeba4f1b943434ec9b4818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