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传媒的消费主义文化

论文摘要

消费主义文化体系是建立在“消费社会”基础之上的文化体系。生存在“消费社会”中的传媒,深受这种文化的影响,其在运作理念与传播内容上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一个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商业繁荣,媒介发达,已呈现出“消费社会”的特征。在这种条件下,传媒不可避免的要进行变革。这一时期的媒介,较晚清有了很大发展,报纸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报道新闻,发表时政评论,而是在保留这些功能的同时,出现了系统的消费主义倾向。媒介对消费文化的传播,首要是通过广告。其次,娱乐与体闲的内容的地位日益突出,是消费文化的具体表现。在消费主义浪潮下,在“可售性”改革的背景下,民营大报中出现了消费板块,专业生活与消费类民营小报也异军突起。在消费社会,“物”被成为“符号”,必须能够表达或体现某种意义和价值,使消费者通过对消费品各符号元素进行选择和组合后,可以很好地体现出其特定的社会地位、个性和品质。在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媒介首先大力倡导一整套物欲主义人生观。其次,将“上等人”等身份认同与符号消费紧密结合起来,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能力都是通过消费来表现的。最后,媒体与商家还共谋,构建了新的关于“美”的标准。商家正是利用这些综合手段来挑动人们的消费欲望。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选题背景与研究方法
  • 2、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消费主义文化”与“传媒的消费主义文化”
  • 第一节 消费社会与消费主义文化
  • 第二节 传媒的消费主义文化
  • 第二章 上海传媒的消费主义文化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一节 经济发展与消费主义的盛行
  • 第二节 中国传统节俭文化受挑战
  • 第三章 媒介对消费文化的传播
  • 第一节 广告在消费文化传播中扮演了意见领袖角色
  • 第二节 娱乐、休闲的内容在消费文化传播中的地位
  • 第三节 民营大报中消费板块的出现
  • 第四节 专业生活与消费类民营小报异军突起
  • 第四章 媒介时消费文化的构建
  • 第一节 物欲主义人生观
  • 第二节 身份认同与符号消费
  • 第三节 世俗化的美的理想
  •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辩证的看待传媒的消费主义文化
  • (一) 正面作用:通过传播构建消费主义文化,控制消费者而促 进经济发展
  • (二) 负面作用:消费结果的冲突,过度宣扬消费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 (三) 传媒信息应多元化:消费引导与节约引导并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本文来源: https://www.lw50.cn/article/8c97b8f74923827148e43d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