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通过对个案进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上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陪读性迁移现象进行了探索性定性研究。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分析在社会转型、教育制度变革的宏观背景下,作为微观个体的家庭是如何做出调整的,他们的行动选择逻辑是什么。论文的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家长在发生陪读性迁移以后,如何在经济、社会、心理层面适应新的生活的。面对人际交往范围、对象、社会支持网络、休闲娱乐方式、消费情况发生的转变,陪读家长是如何进行生活适应的。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家长在选择陪读迁移时,有三种行动逻辑,一是高度理性行动、二是中度理性行动、三是低度理性行动。在微观层面的社会适应方面,发现陪读家长的社会适应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差序格局影响下的角色适应期,然后过渡到经济因素主导下的角色分化期,最后是角色的自我认同期。在陪读初期主要是运用传统的差序格局原则在新环境中复制以前“熟人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网络,通过建立“陪读小社会”的方式来应对生活环境的改变。随着陪读时间的增加,家长逐渐扩展了自己的网络,不再局限于血缘、地缘,而是扩展到趣缘、业缘,打破了地域、血缘关系的限制,并且还有功利化的趋势,逐渐具备现代人际交往的特征。
本文来源: https://www.lw50.cn/article/927ec644c0a0c09c127be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