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膜引导骨再生(GBR)技术基础上富血小板血浆(PRP)复合骨替代材料与单纯的骨替代材料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不同时间段成骨速度、成骨量的异同。方法:健康雄性纯种新西兰大白兔27只,体重2.5-3.0 kg,于双侧胫骨中上段(将腓骨胫骨交界处定为缺损区中点)人为地制造10mm×5mm的槽型骨缺损(附图),随机选择一侧胫骨作为实验侧,另一侧胫骨为对照侧作自身对照。实验侧骨缺损处填入复合富血小板血浆(PRP)的β-磷酸三钙(β-TCP),医用生物胶原膜覆盖,分层缝合;对照侧仅填入β-TCP,胶原膜覆盖,分层缝合。各实验动物于术后连续三天肌肉注射硫酸链霉素防止感染(25万单位/只),分别于术后第1、3、5周在实验动物颈部皮下注射荧光染料茜素红(30mg/kg)、钙黄绿素(10mg/kg)、茜素红(30mg/kg)。于4、8、12周后每次处死九只,然后取下各胫骨标本分为4周、8周、12周三个时间段的实验、对照两组,各时间段、各组标本通过X线片、脱钙切片组织学及磨片荧光显微镜观察等手段观察骨愈合情况。结果:两只兔子胫骨骨折,又追加两只。27只兔子骨缺损区的愈合良好,无任何感染。组织学观察术后第4周:实验组新生纤维组织和细胞成分明显多于对照组,且纤维组织间已有一部分的骨质生成;术后8周实验组骨缺损区被较多的新生骨组织包围,只有少量的未成骨组织,镜下可见大量的成骨细胞,核大深染,胞浆丰富,相互聚集成团,形成多数的成骨中心。而对照组只有少量骨组织包裹;术后12周,在实验组发现缺损区充满了骨组织,已基本达到骨性愈合,骨组织主要为编织骨,而对照组缺损区还有较多未成骨组织。X线上骨缺损区密度百分比分析值实验组的值高于对照组,各组各时间点均数和标准差分别为:实验组,四周29.35±3.01、八周32.35±2.53、十二周39.79±3.36,对照组,四周13.86±2.62、八周16.68±2.61、十二周20.94±3.29。新生骨所占面积百分数各组各时间点均数和标准差如下:实验组,四周42.32±1.21、八周63.91±1.31、十二周91.56±1.99;对照组,四周13.62±2.01、八周30.96±1.76、十二周60.23±1.43。磨片观察得实验组各荧光带间距较宽于对照组,各组各时间点测量值均数和标准差:实验组,红绿3.16±0.56、绿红5.63±1.03;对照组,红绿1.39±0.37、绿红3.13±0.91。各组各时间点计量数值t检验后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1.动物自体来源的PRP与骨替代材料复合可提高骨替代材料的骨诱导活性,促进骨修复早期的成骨活动,有利于骨缺损的早期愈合。2.PRP复合材料与胶原膜GBR技术联合应用可获得更佳的骨缺损修复效果。
本文来源: https://www.lw50.cn/article/a5755dae7e7248eb28503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