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湘西苗族“萨滚”的田野研究

论文摘要

“萨滚”是笔者对湘西苗语“sead ghunb”的音译,在湘西苗族地区,它被用来指称当地巫师在祭祖、禳灾、丧葬、建房、年节等仪式上演唱的歌,这些歌被认为是巫师与鬼神接洽沟通的秘诀,虽然用词古僻,深奥难懂,但在当地却是妇孺皆知、影响很大。在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禾库镇和柳薄乡为中心七十余天的田野调查基础上,笔者借助口头程式理论、民族志诗学理论等民俗学理论,通过对文化语境、演唱传统的客观描述和对文本的形式分析,力图揭示出“萨滚”的创作、演唱和传承机制,进而探讨民间仪式歌的研究范式。在语境分析中,笔者抓住“萨滚”(口头文本)、“苗巴岱”(传承人)和仪式活动这三个互相关联的要素,通过对“萨滚”的搜集整理和文体特征的分析、对“苗巴岱”传承机制和职业道德的探询以及对各种仪式活动的亲历性观察和深度描述,来还原这个传统的真实面貌、界定当下在民众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讨论它到底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同时关注这个传统在文化变迁中所受的影响和变化趋势。文本分析部分以“茎”与“枝”等民间表述以及“萨滚”的传承过程为切入点,对湘西苗族“萨滚”的文本结构进行分析。“茎”既是表演时基本不变的构造部件和程式,又是文本被记忆、传承、表演时的大脑文本(mental text)和结构、套路本身,“茎”是把这个演述传统中基于不同仪式的文本凝结起来的核心。而“枝”则是在具体的演述和仪式中对茎的整套实践,只是根据仪式的不同、仪式具体原因和诉求的不同进行一些改变。笔者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16个“萨滚”的基本主题,并通过它们之间的组合变化来凸显苗族“萨滚”的口头文类特点。从茎到枝的主要变化可以概括为:特殊主题的存在、主题排列顺序的不同、主题数目的增减、一个主题的内容以及行数的删添。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对象概述
  • 二、田野研究过程
  •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第一章 “萨滚”研究概观
  • 一、“萨滚”研究回顾
  • 二、问题的凸显:“萨滚”一词的翻译与文类的划分
  • 三、口头诗学视域下的“萨滚”研究
  • 第二章 “萨滚”的传承研究
  • 一、“萨滚”的传承人
  • 二、“萨滚”的传承过程
  • 三、“萨滚”的传承研究引发的思考
  • 第三章 “萨滚”的文本结构研究
  • 一、“萨滚”的基本主题
  • 二、基本主题在“修相”中的运用
  • 三、基本主题与具体的仪式表演语境
  • 结语
  • 附录一 湘西苗文与国际音标对照表
  • 附录二 田野访谈(节选)
  • 附录三 田野日志(节选)
  • 附录四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本文来源: https://www.lw50.cn/article/a932fba01c4bddab4d99d91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