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1930年代浪漫主义话剧研究
论文摘要
论文运用戏剧美学的有关理论知识,从戏剧的本体特点入手,以1920—1930年代浪漫主义话剧为研究对象,论述了西方浪漫主义戏剧思潮之传播、现代浪漫主义话剧观念的形成及浪漫主义话剧的创作分期与流派;对浪漫剧审美内涵在题材、母题、冲突的建构模式及其嬗变、人物形象的特点进行阐释;同时探究浪漫主义话剧的审美特质,重点论述其主情基调、方式、话语的特点,以及传奇性与哲理性特质,并进一步探讨浪漫主义话剧与唯美主义、“精神分析学”之间的关系。本文较全面考察、研究1920—1930年代的浪漫主义话剧创作,对以往研究之不足进行了补充论证,同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其一,发掘评析一些长期被湮灭的浪漫主义戏剧文本,如浅草—沉钟社陈翔鹤、陈竹影、冯至等人的作品,向培良、阿英、熊佛西、胡也频、顾一樵等人的浪漫剧。其二1920—1930年代浪漫剧创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20—1925年是勃兴期,1926—1929年是发展期,1930—1939年是进一步发展与渐趋成熟期。其三,尝试对浪漫主义戏剧流派进行划分,派别有二:一是以田汉为代表,一是以郭沫若为代表。全面审度1920—1930年代的浪漫主义话剧创作的得失,对于推进现代浪漫主义剧作的整体研究,探讨当下话剧的生存现状及其出路都有一定的学理与现实意义。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中文文摘引言第1章 浪漫主义戏剧思潮、创作及流派1.1 西方浪漫主义戏剧思潮之传播1.2 浪漫主义话剧勃兴、发展与渐趋成熟1.2.1 从人员组成、作品数量及体积看1.2.2 从作品题材、体裁及主旨看1.2.3 从人物形象看1.2.4 从对话的张力看1.2.5 从冲突的建构看1.3 浪漫主义话剧的两大派别第2章 浪漫主义话剧的审美内涵2.1 创作题材及其两大母题2.2 冲突的两种模式及其嬗变2.2.1 历史浪漫剧:纯主观的冲突建构方式。2.2.2 现实浪漫剧:强调内心动作与抒情性2.2.3 冲突建构的渐趋成熟2.3 形象系列:飘泊者与新女性2.3.1 飘泊者2.3.2 新女性第3章 浪漫主义话剧的审美特质3.1 审美基调、方式、话语3.1.1 审美基调:主情主义3.1.2 主情方式:宣泄与倾诉3.1.3 主情话语:自然与诗意3.2 传奇性与哲理性3.2.1 传奇性3.2.2 哲理性3.3 融入唯美主义与"精神分析学"结论参考文献附录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 [1].佳构剧模式在少数民族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的应用——以电视剧《西藏秘密》为例[J]. 当代电视 2013(04)
- [2].浅谈大仲马对法国文学的贡献[J]. 黑龙江史志 2013(11)
- [3].Cross-Cultural Interpretation——On Early English Translation of Sanguozhi YangYi[J]. Comparative Literature:East & West 2014(03)
- [4].田汉:在“问世”中实现艺术之梦[J]. 时代文学 2009(05)
- [5].一幅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图解 看京剧《朱丽小姐》[J]. 上海戏剧 2012(12)
本文来源: https://www.lw50.cn/article/ab9244dbb32d36d61e3f0a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