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市镇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市镇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此间,乡村人口不断向市镇转移,使市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市镇社会分工更加专业化,市镇居民结构日益多元化。政府为了加强对市镇的管理,逐步完善了市镇管理体制,在市镇的行政管理、户籍管理、税收管理、治安管理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特色。故对当时四川盆地的市镇居民结构和管理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当时四川盆地城镇化水平和对四川盆地市镇经济的认识,而且对今天的城乡统筹和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等均有重要借鉴意义。唐宋时期,随着四川盆地工商业的发展,吸引了众多人口向市镇聚集,致使市镇人口规模总体呈现扩大趋势。唐代四川盆地草市蓬勃发展起来,数千个作为居民聚落和商业市场的草市散布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广大地区,其人口规模必然会持续扩大。入宋以后,四川盆地的市镇吸引了大批人口聚居,工商业较发达的地区,聚居的人口就多,反之则较少。市镇规模有大有小,大者可达数千户,一般市镇可达数百户,一些规模较小的草市只有数十户。元丰年间(1078—1085),四川盆地的市镇户口规模约在27.5万户左右,人口约有137.5万左右。唐宋时期四川盆地乡村人口不断向市镇转移,使市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市镇社会分工更加专业化,从而促使市镇居民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但市镇居民主要有以下五类:1、商人和手工业者,这是市镇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2、主要由失去土地的农民演化过来的佣工与苦力,主要居住于产茶、产盐等手工业市镇;3、官吏与士人,包括负责市镇各方事物的镇官、居住于市镇的隐士、举办镇学和书院的士人等,这是当时本区市镇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4、地主富户和农民,居住于市镇周边的农民,其生产活动具有专业化、商品化特点;5、宗教人士,这是唐宋时期四川盆地市镇的寺观众多而致。唐宋时期,随着四川盆地市镇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逐步调整和完善了对市镇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在市镇管理的各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特色。唐中后期的镇仍是军镇,故采取军事管理的方式,由镇将统领全镇一切事务。历五代十国时期,再入宋代,镇的性质和内涵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由军事性镇逐步转化为以工商业为主的市镇,因此,朝廷对镇市的管理也采取了以征收商税为主的经济管理方式。唐宋时期四川盆地市镇官吏的职责涉及多个方面,负责税收是市镇官吏最主要的职责;市镇作为农村的新兴工商业聚点,人员复杂,维护市镇治安便是市镇官吏又一重要职责。
本文来源: https://www.lw50.cn/article/b175f1dd2173d1943be82db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