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包囊游仆虫不同时期超微结构变化及γ—微管蛋白分布变化

论文摘要

为揭示纤毛虫从休眠期到营养期转换过程中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以及γ-微管蛋白分布的变化,应用常规透射电镜技术、扫描电镜技术、免疫荧光显微术,对包囊游仆虫营养细胞、休眠细胞、脱包囊过程中的细胞,分别作了比较研究。所得主要结果如下: 1.透射电镜揭示的超微结构变化 脱包囊过程中,包囊游仆虫包囊壁变薄断裂,特别是其内壁,如脱包囊过程中期,内壁断裂为一些小的片断。大核内部结构变化较大:休眠期染色质颗粒不均匀分布、核仁数量不多;脱包囊中期染色质颗粒分布均匀、核仁融合成膨大球形,而且核膜上粘连的染色质减少;而在脱包囊后期和营养期,大核染色质颗粒形状变得不规则,核仁数量增多。内膜系统经历一个逐步发达的过程,特别是内质网,;并且出现一些未知的膜性囊泡结构。线粒体在休眠期内部结构模糊、边界不清晰、嵴的数量少;经过脱包囊过程恢复,直至营养期内部结构清晰、嵴数量多。各种在形成包囊时退缩掉的纤毛结构,也逐步恢复。如脱包囊中后期围棘毛篮外出现微管层;某些纤毛腔外,毛基体列基部微管束变得发达。其它,如小核没有明显变化,可能与休眠解脱过程联系不大。这些结果表明,细胞生理状态的转换,伴随内部结构的巨大变化。对此的研究,为纤毛虫细胞休眠和脱包囊机制的阐明提供了基础。 2.扫描电镜揭示的大核结构 营养细胞中,正常非分裂时期大核近似“C”字型;而在DNA复制期,大核中间凹陷,形状变为“3”字型,两端各出现一个复制带。大核含有直径1μm左右的染色质颗粒,它们是由直径约50nm的小颗粒组成。复制带也是由类似小颗粒松散组成,靠近复制带的染色质颗粒正经历解体的过程。染色质颗粒以直径约100nm的纤维相连接。大核内部深处有复杂的骨架结构。对于休眠细胞和脱包囊过程中的细胞,由于完整大核提取时的困难,未能成功观察到大核内部的结构。营养细胞所得结果,比较与透射电镜观察到的大核内部结构,证实了大核染色质的存在形式。进一步有关休眠细胞和脱包囊过程中细胞大核的扫描电镜研究,将

论文目录

  • 摘要
  • 第一章:研究综述纤毛虫包囊现象的研究及其意义
  • 第二章:包囊游仆虫脱包囊过程中超微结构的变化
  • 1.材料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参考文献
  • 5.图版说明
  • 6.图版
  • 第三章:包囊游仆虫大核染色质和复制带的扫描电镜观察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参考文献
  • 5.图版
  • 第四章:包囊游仆虫营养期和休眠期γ-微管蛋白的分布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参考文献
  • 5.图版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本文来源: https://www.lw50.cn/article/b532b56fd313aab84809cb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