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急性脑出血大鼠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变化与大黄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论文摘要

凋亡是脑出血周围组织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线粒体是细胞凋亡的中心。近来研究发现ICH血肿周围组织线粒体呼吸功能的下降和细胞色素C的释放。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改变和上述二者密切相关。所以探讨ICH动物模型血肿周围神经元线粒体的超微结构是否发生病理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探讨大黄治疗急性脑出血的内在机制。目的:观察ICH血肿周围神经元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探讨大黄治疗ICH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在尾状核注入collagenaseⅣ(0.05U/0.5uL)诱导ICH,假手术大鼠在相同位置注入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术后3h、6h、12h、24h、48h,大鼠过度麻醉,心脏灌注取脑。采用电镜进行随机拍照,定性观察血肿周围组织中神经元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变化。原位末端法(TUNEL)标记血肿周围的凋亡细胞。脑出血大鼠ICH后3h、6h、12h,腹腔注射大黄注射液(5ml/kg)或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电镜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改变,Western blot法测定caspase-3活性,TUNEL标记凋亡细胞,阿朴吗啡诱导的旋转行为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结果:一.ICH大鼠血肿周围线粒体超微结构改变,包括线粒体肿胀、嵴扩张和基质密度改变。脑出血后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改变在3h不明显,6h可见典型病变,12h、24h和48h均可见线粒体形态变化。二.ICH血肿周围组织大量TUNEL阳性细胞,凋亡细胞的百分率在24h达高峰(P<0.05)。三.大鼠脑出血后3h和6h给予大黄注射液明显减轻线粒体超微结构的病变,抑制casepsle-3的激活(P<0.001),减少TUNEL阳性细胞数(P<0.05),减少阿朴吗啡诱导的旋转次数(P<0.05);脑出血后12h给药无效。结论:1.脑出血早期可见线粒体超微结构的病理变化;2.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凋亡率在脑出血后24h达高峰;3.大黄可能通过阻断线粒体依赖的凋亡通路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论文目录

  • 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本文来源: https://www.lw50.cn/article/b61c19939d31c7d80f43a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