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中国人群骨表型的相关分析及白介素6(IL-6)基因与骨表型关系的研究

论文摘要

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世界范围的重要健康问题。骨矿含量(Bonemineral content,BMC)、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和骨大小(Bone Size)是骨质疏松症研究的三个重要替代表型,大量的遗传学研究都集中在寻找与BMC和BMD变异相关的基因,然而鉴定与骨大小变异相关基因的研究却很少。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是参与破骨细胞的分化及功能的一种多效细胞因子。本研究的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双变量方差成分分解分析法估计中国核心家庭中BMD,BMC和骨大小之间的遗传(ρG)、环境(ρE)以及表型相关(ρP);另一方面,利用数量性状传递不平衡检测(QTDT)法检测IL-6基因(CA)n位点与BMD和骨大小的关联和连锁。本研究所有的研究样本均来自401个中国核心家庭。腰椎和髋部的BMC(g)、BMD(g/cm2)和骨大小(cm2)均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量得到。IL-6基因(CA)n位点的基因型用PE377测序仪及相关软件得到。结果显示,除了髋部BMD和骨大小的ρE不显著(p=0.361)外,BMD、BMC和骨大小间的ρE、ρG和ρP均显著。同一部位BMD和BMC的变异大部分由共同的遗传和环境因子决定。BMD和BMC之间的环境、遗传和表型相关系数在腰椎分别0.872、0.928和0.897,髋部分别为0.745、0.775和0.752。腰椎BMD和BMC遗传变异的86.1%和髋部BMD和BMC遗传变异的60%是由共同的遗传因素引起的。然而引起同一部位BMD和骨大小变异的共同的遗传和环境因素非常少。共同的遗传因素仅能解释腰椎BMD和骨大小变异的14.5%以及髋部BMD和骨大小变异的4.2%;此外,ρE、ρG和ρP在腰椎和髋部有位点特异性,特别是

论文目录

  • 中文鏑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骨质疏松症定义和流行病学
  • 1.2 骨质疏松症的重要骨表型
  • 1.3 骨质疏松症的致病因素和候选基因研究
  • 1.4 白介素6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表型
  • 1.5 定位复杂性状基因的统计遗传方法
  • 第二章 中国人群骨质疏松症替代表型的相关分析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中国人群中自介素6基因与骨表型的关联与连锁研究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进一步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已接收的SCI论文
  • 已投稿SCI杂志的论文
  • 缩写表
  • 原创性声明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本文来源: https://www.lw50.cn/article/ba9fb7bc45e7adbc3c658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