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是上世纪中后期中国诗坛上的重要诗人,其诗歌创作生涯(1964-1974;1975-1984;1985-1993)正好与当代中国社会的三次转型(狂乱年代——激情岁月——喧哗时代)互为映照,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顾城一直坚守着一己精神的独立与纯粹,所以,对其诗歌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具有文学意义,而且还有助于今天的我们更好地认识自身的时代境遇。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童话”、“朦胧”等外在形式因素的遮蔽,国内的顾城诗歌研究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因此,为了更加准确、公正地把握顾城诗歌的主题意旨,掌握顾城诗歌创作的内在关联,深入了解诗人超然忘我的精神追求,探究其诗存在的独特价值与意义,本文选择从“美学角度”重读顾城的诗歌世界。通过对顾城诗歌、诗论的重新解读,本文发现,顾城终其一生都是在为使“如此不堪”的人间世现实与“本应如此”的人间世理想相通相连;然而,现代工业文明全球化的大趋势背景中,急急生变的中国民族文化无法也不会为一意孤行的顾城提供可依靠的支撑力;满腔的志士胸怀找不到用武之地,痴心一片的悲天悯人情怀启不开听众心门,天真博傲的君子境界唤不来应和之声;我们说,顾城以其生命谱写的纯美瑰丽诗篇,实是他深沉苦痛、忧心哀伤的悲歌。
本文来源: https://www.lw50.cn/article/c2c58820f0be10afa23a41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