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从言意之辩看中国传统诗画艺术对自身媒介的超越

论文摘要

中国传统诗画关系研究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本文对中国传统诗画关系发展演变的概况进行历时性梳理,并在对言意之辩的哲学命题进行考察分析的基础之上,从言意之辩的角度切入对中国传统诗画关系的考察,探讨言意思想与中国诗画艺术融合之间的内在关系,深入挖掘言意思想对中国诗画艺术超越自身媒介限制而达至“出位之思”的深层推助。本文认为此种推助主要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从宏观角度而言,言意之辩所具有的超越性质,向外的方面,为中国诗画艺术发现了自然山水;向内的方面,奠定了中国诗画“缘情”、“写意”的审美追求;而言意之辩所具有的不离现实人生又超越现实人生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中国艺术家的主体精神境界,为艺术家们建构了一种艺术化人生。从微观角度而言,言意之辩所提出的解决言意矛盾的“立象”和“忘言”的两条途径,影响了诗画的时空建构方式和内在运思方式,并在一定程度上为诗画融合奠定了通感的心理基础。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序言
  • 第一章 我国古代诗画关系概述
  • 第一节 魏晋时期的诗画关系
  • 第二节 唐代的诗画关系
  • 第三节 宋及以后的诗画关系
  • 第二章 言意之辩从哲学向美学的转换
  •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言意关系
  • 第二节 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辩
  • 第三节 言意之辩的美学转换
  • 第三章 言意之辩对中国诗画融合的宏观影响
  • 第一节 言意之辩与中国诗画艺术对山水自然发现
  • 第二节 言意之辩与中国诗画重“情”写“意”的审美精神
  • 第三节 言意之辩与中国诗画家的艺术化人生
  • 第四章 言意之辩对中国诗画融合的微观影响
  • 第一节 “言”“象”“意”概念中的时空内涵与诗画中的时空建构
  • 第二节 “忘言”“忘象”与中国诗画之内在运思方式
  • 第三节 味即言意:中国诗画中的艺术通感
  • 第四节 言意之辩与中国诗画艺术精神
  • 注释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本文来源: https://www.lw50.cn/article/d1768ae9316f7db2c7cf5ca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