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论中央苏区乡村社会结构的变迁

论文摘要

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由赣南与闽西构成,是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至1934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最大革命根据地。作为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土地革命对于中央苏区乡村的社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央苏区乡村在地理、生态、人口等因素上存在着适宜革命生存的土壤,不过它仍然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社会,革命的到来成为其社会结构发生改变的主要动力。在社会的组织结构上,苏维埃政权取代了旧式的乡村政权,阶级关系代替了宗族关系的排序。在社会的经济结构上,土地革命打破了旧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等生产要素集中到农民手中。此外,合作制经济等新的经济形式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人民的物质生活也得到了改善。在社会的文化结构上,旧式的宗法思想与农民意识逐渐被新的思想、新的风尚所取代,同时新的社会生活也开始形成。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学术价值
  • 1.2 学术史的回顾
  • 1.3 写作方法与拟探讨的问题
  • 第2章 土地革命前乡村的社会结构
  • 2.1 经济形态
  • 2.2 旧有权力体系
  • 2.3 乡族组织与社会群体
  • 2.4 社会文化意识
  • 第3章 社会组织结构的变迁
  • 3.1 权力体系的重建
  • 3.2 阶级关系的变革
  • 3.3 变迁中的社会群体
  • 第4章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
  • 4.1 土地状况的变动
  • 4.2 新型经济形式的出现
  • 4.3 物质生活的改变
  • 第5章 社会文化结构的变迁
  • 5.1 乡村教化与农民意识
  • 5.2 新风尚的形成
  • 5.3 被改造的社会生活
  • 第6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本文来源: https://www.lw50.cn/article/d405587c653b11e02b3a26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