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一位难得的优秀作家,正是他的出现,才使现代中国话剧被推向了一个相当的高峰。但曹禺从早年的辉煌日渐走向了晚年创作的衰竭,也成为了他留给后世研究者的一个难以最终破解的“谜”。本文结合曹禺的生活经历和早年的创作,在对其人生经验、情感体验及创作实践展开全面剖析的基础上,立足于曹禺思想中的反封建意识、个性自由的张扬及民主和人道等基本内核,力求寻找到曹禺创作发生巨大转变的根本原因。本论文认为,曹禺早年独特的生活经历促成了他矛盾性格的形成,而“观念”形态的多元思想,由于始终缺乏坚实的根基,也最终导致了他的不断游移和盲从。表现在其创作上,《雷雨》的浪漫想象,可以看作是他的被压抑的苦闷的宣泄;《日出》则可以看作是他在寻求思想根基时对于现实的回归;而从《原野》中所透露的“人性”因素,则同样是他寻求思想生长点的进一步尝试。现实中,曹禺思想的矛盾两难为他日后的转变埋下了隐患,但也正是这种由矛盾两难所形成的巨大张力成就了他的戏剧本身。随着内外双重力量的挤压,曹禺的思想最终趋于单一,他既丧失了继续寻找思想依据的可能,同时,也使其创作成为了现实目的的传声筒。“曹禺现象”并不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特例,它其实带有相当的普遍性,深入研究此类现象的根由,对于历史及未来中国文学的发展都将有着积极的启发意义。
本文来源: https://www.lw50.cn/article/d59e26b72a0a0739403b6d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