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和意义应用原子力显微镜对比观察不同表面处理方法对牙本质表面粗糙度及其再矿化的影响,探讨牙本质表面再矿化的影响因素,为牙本质表面的自我修复研究奠定基础。材料和方法选择因正畸需要拔除的人上颌第一前磨牙36颗,经过切割、打磨形成上下平行的块状。将这36个标本随机分为三组:未处理组;37%磷酸处理40秒;37%磷酸处理40秒,然后用10%次氯酸钠处理200秒。采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表面的形貌及其粗糙度变化。对每一组的6个标本继续置于体外模拟的矿化系统中,经过1小时体外诱导矿化,采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矿化后所形成的晶体形态,并比较矿化前后表面粗糙度的改变。结果牙本质表面经过磷酸处理后,牙本质小管变大,粗糙度增加,经过磷酸/次氯酸钠处理后,牙本质表面呈现均一的微观表面,粗糙度显著增加,各组之间的粗糙度均存在统计学差异。不同表面处理的牙本质表面再矿化前后粗糙度变化存在统计学差异(采用t检验,P<0.05),矿化前牙本质粗糙度依次为:磷酸/次氯酸钠处理组>未处理组>磷酸处理组;再矿化后牙本质表面粗糙度大小依次为:未处理组>磷酸处理组>磷酸/次氯酸钠处理组。结论磷酸处理后能通过牙本质小管的脱矿来增加牙本质表面的粗糙度,而磷酸/次氯酸钠处理后,能在牙本质表面形成均匀的孔隙,极大地增加了表面粗糙度,后者为指导临床中的牙本质表面处理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对牙本质表面进行不同处理可以调控其再矿化过程,对晶体的生长方向和表面粗糙度有明显影响。
本文来源: https://www.lw50.cn/article/d8c427dade9a74d8ca7e5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