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从接受美学谈翻译的创造性

论文摘要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翻译研究中的接受过程,并基于此证明翻译中译者适当再创造的必要性。姚斯和伊索尔提出的接受美学,给文学评论界带来了一场革命,并最终使文学评论的中心实现了由作品向读者的转变。接受美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引起了研究者对译者与译文读者接受过程的关注。然而,到如今国内外的研究者们并无就翻译中的接受过程给出一个明确的描述。作为国内这一领域研究的佼佼者,马萧提出了翻译中面临的两次接受活动,并认为这两次接受活动大体相仿。在认同马萧提出的两次接受活动的基础上,本文首先主要关注这两次接受活动中的不同之处,并得出结论;由于其作为跨文化交际中“中间人”的责任所在,译者须实现的接受过程要远比译文读者复杂。本文主要贡献在于:(1)描述了译者接受过程与译文读者接受过程的异同;(2)证实了翻译过程过程中译者适当再创造力的必要性;(3)明确了译者的基本责任-传播文明且创造可读性译文。直译与意译和异化或归化一直是翻译研究与实践中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之一。由于这些指导原则或只强调原文特征保存或只强调原文意义传达,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都很难达到使人满意的效果,因而本文均不予支持;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原则,就是译文读者的接受,要求译者在译文的可读性与文化传递性之间要求平衡。

论文目录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Chapter 2 Analysis of Aesthetics of Reception
  • 2.1 Reception theory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Its applications
  • 2.2 Reception theory in China and Its applications
  • 2.3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aesthetics
  • Chapter 3 Process of Interpretation
  • 3.1 Culture-specific Expressions
  • 3.2 TL Reader:Individual VS.Community
  • Chapter 4 Creativity in Translation
  • 4.1 Purpose in Translation
  • 4.2 Difference in Culture
  • 4.3 Roles of Translation
  • Chapter 5 Conclusion
  • Acknowledgements
  • References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本文来源: https://www.lw50.cn/article/da130bd5c88b33dbd2c64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