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30例婴幼儿维生素C缺乏病的临床分析

赵巧珍1李丽萍2

(1洛阳市老城区妇幼保健院河南洛阳471002;2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河南洛阳471002)

【中图分类号】R1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9-0163-01

1一般资料

30例中,男13例,女17例,发病年龄6~12个月24例,~1岁半4例,~2岁2例;人工喂养25例,混合喂养5例。曾作X线肢体检查诊断24例。根据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证实6例。

2临床表现

本组在发病早期均有烦燥,食欲减退,体重不增等。随病情发展表现发热占43.3%(>38℃2例),腹泻16.6%,贫血83.3%,出血23.3%(牙龈、皮下、尿中),均出现下肢疼痛,拒触摸,呈蛙形腿占80%,非凹陷性肿胀53.3%,肋骨串珠样改变56.6%,明显影响生长发育占40%,X线检查均显示钙化带增厚增白,骺线下有带状骨质稀疏,呈坏血病带;成骨中心呈毛玻璃样,绕以白圈,即韦氏环。骨皮质变薄,骨小梁萎缩。骨膜下出血者有血肿钙化影。

3讨论

人类缺乏合成维生素C的酶,故不能体内合成,均有食物供给。而维生素C广泛存在于绿色蔬菜水果中。总结本组患病原因:(1)食物缺乏维生素C:30例中喂牛、羊乳15例,糕干粉、面糊9例。牛羊乳的维生素C含量仅为人乳的1/4,经储存、消毒后所存无几。辅食中少量蔬菜,经长时间煮沸维生素C也被破坏。(2)膳食失调:偏食1例,主食肉蛋类,未添加蔬菜水果。(3)疾病影响:5例长期腹泻,维生素C吸收减少。另外胃酸缺乏者,食入维生素C后也易被破坏。

诊断与鉴别诊断:本病多见于6~12个月未添加含维生素C食物或制剂的人工喂养儿。早期有烦燥,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不增等症状,以后表现低热,贫血,两下肢(尤其小腿)肿疼,但不红,两腿如蛙形屈曲、拒触。临床上应与脊髓灰质炎、骨髓炎、婴儿骨质增生症等鉴别。有似肋骨串珠,但在突起部位的内侧可触到凹陷,如“C”形,称坏血病串珠,应与佝偻病区别。但当坏血病合并佝偻病时,串珠内侧的凹陷不明显,有出血者应与出血性疾病鉴别,本病可合并营养不良,感染,佝偻病等。

X线检查是确诊的重要手段,宜取膝、踝、腕部的正、侧位片,再结合禁食后血浆维生素C<10.4umol/L,24小时尿维生素C<20mg即可诊断。

治疗:确诊后,每天静脉注射维生素C500mg~1000mg,病情稳定后改为口服1~3周,同时供给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有合并症者应适当处理。30例经维生素C治疗后下肢肿疼一般3天内减轻,10天内消失,活动自如。X线肢体复查17例,均在3周左右好转,完全恢复需1个月或更长时间。

预防:应强调婴儿的母乳喂养,每100ml母乳含4-7mg维生素C,可满足一般婴儿的需要。人工喂养的婴儿出生2周即需补充含维生素C的食物或制剂。正常婴儿维生素C需要量30-50mg/d,早产儿需100mg/d,孕妇需80-100mg/d。

本文来源: https://www.lw50.cn/article/daee1fe55a87eb5facc2974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