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从浅唱低吟到泛着阵痛的独语 ——论傅天琳的诗歌创作

论文摘要

傅天琳是成熟于新时期的著名女诗人。她从70年代末开始发表诗作,至目前共出版八部诗集。国内外对傅天琳及其诗文的研究不是太多,尤其是傅天琳后期的诗作,这种状况与其在新诗史上的地位很不相称。本文试图从主题入手,着重对其后期诗歌进行探讨,同时对傅天琳语言从追求浅唱低吟的音乐美,到富有思想容量、泛着阵痛独语的散文美予以打量和考察。从而对傅天琳的诗歌创作有整体的了解,论文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立足于诗人至今为止的创作,对其诗歌主题进行阐释。首先是果园诗,以《绿色的音符》为代表。从描写果园景物的外在美,到歌颂果园诗中包含韧性精神的内在美,诗人以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质朴的诗风,真挚的情感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果园世界”。其次是母爱诗、儿童诗及爱情诗,以《在孩子与世界之间》为代表,诗人以女性特有的笔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爱的世界。”诗人作为母亲的女儿和孩子的母亲,她创作了富有“女儿性体验”和“母性体验”的母爱诗。在与孩子接触的过程中,她还创作了不少的儿童诗;作为丈夫的妻子,她创作了为数不多的爱情诗。这时期的诗歌语言除仍具音乐性的同时,更注重内心情感体验的抒发。再次是国内外游历的诗歌,以《音乐岛》和《红草莓》为代表。随着国内外出访机会的增多,傅天琳的诗歌内容和诗歌风格都发生了重要变化,音乐性逐渐减少,现代生命体验与表现手段逐渐增多。最后是感悟诗,诗歌以《结束与诞生》《六片落叶》为代表,以较为散文化的语言来揭示现代人的困境,增加了对人生、社会、生命的思考。第二部分首先是从形式上分析了傅天琳诗歌语言的审美特征,即浅唱低吟的音乐美、泛着阵痛独语的思想美、含蓄蕴藉的弹性美。除此之外,傅天琳还通过炼字,词类活用,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拓展诗歌的艺术境界。傅天琳语言经历了由浅唱低吟的有韵诗到泛着阵痛独语的无韵诗,从对音乐性的追求向散文化的延伸;在傅天琳后期诗作并没有将二者截然对立起来,而是做了融合并获得成功。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傅天琳的诗歌创作主题
  • 第一节 果园诗
  • 第二节 母爱诗、儿童诗、爱情诗
  • 第三节 国内外游历的诗歌
  • 第四节 感悟诗
  • 第二章 傅天琳诗歌语言的审美特征
  • 第一节 浅唱低吟的音乐美
  • 第二节 口语叙事的散文美
  • 第三节 含蓄蕴藉的弹性美
  • 结语
  • 一、中西合璧艺术
  • 二、不断探索精神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本文来源: https://www.lw50.cn/article/e5c98f201a44bb2dbacc820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