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青春之歌》阐释史研究

论文摘要

关于《青春之歌》的研究评论已经丰富可观,其阐释研究却相对薄弱;后者是探知民族期待视野流变与深化理解作品的新视窗,是文学研究范式的拓新。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接受变迁中,《青春之歌》所得到的批评和肯定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性和独特性。受时代接受氛围和权威话语的影响,杨沫在创作文本的初期,认同了50年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建立了以革命和阶级斗争为主导的叙事结构。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红色经典”再次风行之时,对革命意识形态重新确认,同时对于文本中突现的表现作家“成长”的“女性主义”再次成为了小说争论的焦点。《青春之歌》的意义潜能在接受中展现和丰富,同时读者群也在阅读中理解、解释作品和自身。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文文摘
  • 序言
  • 第一章 50、60年代接受视野中的《青春之歌》
  • 第一节 文学界、读者接受视野中的青春之歌
  • 第二节 影视接受视野中的《青春之歌》
  • 第三节 作家自身对于《青春之歌》的修改
  • 第四节 从共时接受看《青春之歌》历史文化内涵
  • 第二章 80年代以来接受视野中的《青春之歌》
  • 第一节 新时期社会文化语境下的对于《青春之歌》的接受
  • 第二节 当代文学史对于《青春之歌》的评价和接受
  • 第三节 当代意识形态化对于《青春之歌》接受的影响
  • 第三章 90年代接受视野中的《青春之歌》
  • 第一节 女性文学、“生命意识”的兴起
  • 第二节 女性意识对于《青春之歌》的接受
  • 第三节 当代文学史对于《青春之歌》的评价和接受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本文来源: https://www.lw50.cn/article/ec81945e342019b14f47a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