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与中国画演进关系属于中西方美术交流史研究。明清之前,中西方美术交流相对零星,影响并不大。但明末清初天主教传教士将欧洲文艺复兴后的绘画传入了中国,在一定范围内对于中国画的演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从图像演变的三个阶段入手,通过每个阶段的图像特征分析、比较来思考传教士影响下的人物画的变革。首先,从晚明具有代表性的两件作品入手,对当时肖像画的时代背景进行考察,并引发有关波臣派与早期传教士活动的关系,但不对这一争论进行文献上的解释,而通过图像深层的解析来说明一种美术史形式学上的关联;其次,通过清代传教士画家的活动,借助文献清晰记载来探讨西画风格对于中国的图像影响,以及这种影响造成的新风格与传统人物画在图像上的演进,并相应探讨西画风格是如何在宫廷画院教育中影响本土画家的;最后通过清晚期上海地区中国画在民间如何吸收西画因素,形成与市民阶层审美口味相结合的图像风格。并进而指出:绘画以视觉图像的方式呈现,其演进过程存在着一种元素相互结合的方式,诸如造型趣味、色彩经验等,会因为时代与画家个体的敏感性而产生混同,并因为这种混同形成新的图像风格。就理论而言,这种演进是绘画在感观层面上吸呐相关体系或非相关体系绘画资源形成的结果,尤其当不同体系的绘画经验碰撞时,更容易形成这样一种图像发展的路线。
本文来源: https://www.lw50.cn/article/f8ed0267f848f14427a8b20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