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以中国产栎属53种(含4变种)为对象,通过查阅并测量全国几个重要标本馆所保藏的栎属植物标本,应用数量分类方法在中国栎属属下系统、中国栎属种间关系和中国槲树复合体三方面取得较好的结果。首先在衡量中国栎属49种4变种性状特征的基础上,观测了25个定性性状和18个数量性状。通过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可以将中国栎属分为5个特征明显的表征群,即5组:麻栎组、槲栎组、高山栎组、巴东栎组和檀子栎组。在主成分分析中,虽然性状的累积贡献率增长不明显,前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仅有50.4%,但结果仍然显示出和聚类分析同样的结果,说明栎属仍存在主要的分类性状,只不过在演化过程中由于性状变异的多样性,产生了多个不同的表征类群。其次以所有产自中国的槲栎组15种和3变种为研究对象,经筛选后选取32个数量性状和18个定性性状进行数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叶栎和毛叶槲栎是槲栎组亲缘关系最近的2个物种。小苞片性状是槲栎组的主要分类性状,对分类有重要贡献。侧脉对数不能作为槲栎组的主要分类依据。本研究建议将毛叶槲栎作为大叶栎的一个异名处理更为合理。同时,对蒙古栎和辽东栎的归并提出了置疑。第三,中国槲树复合体包括6个物种,分别为槲树、房山栎、凤城栎、黄山栎、河北栎和柞槲栎。通过对复合体及其3个近缘分类群的100个个体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形态性状分析,结合地理分布资料,结果支持Huang et al.提出的房山栎、凤城栎、河北栎、黄山栎和柞槲栎可能是杂交起源的观点。也支持Camus将黄山栎作为槲树的亚种Q.dentata subsp.stewadrii(Rehd.)A.Camus处理,认为黄山栎是槲栎的地理宗,有其特定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区和生态环境条件。由此可见,应用数量分类方法对解决栎属属内及种间的分类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来源: https://www.lw50.cn/article/fc9d14fcb781a8e362f28e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