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森然:被冷落了半个世纪的学术大师(论文文献综述)李世群[1](2016)在《王森然语体文教学思想及当代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王森然是我国二十世纪初期语文教育改革家,在文言文教...
论文摘要作为自然个体,译者享有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同时,阐释学的视域融合理论认为,翻译是视域二次融合的过程:译者与原作视域融合;读者与译作视域融合。为实现两次视域融合...
论文摘要辜鸿铭与鲁迅,作为中国近现代社会的“过渡人”,生前与身后,几乎很少有人能像他们那样褒扬与贬抑同在,美名与骂名共收。20世纪以来,无论在中国本土还是在国外,关于两人的个案...
论文摘要作为翻译学文化转向的新流派,后殖民翻译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它通过把翻译活动置于特定的历史、文化、政治背景之中,揭露翻译活动背后的权力差异,从而来消解强势文化对于第...
论文摘要文化间的密切交流,使得其构成要素,如语言、习俗等不可避免地具有他种文化的色彩,呈现出亦此亦彼、非此非彼的“杂合”。翻译作为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的媒介,其作用在于将原语中...
论文摘要国际传播在当今世界越来越广泛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以及学者们的探讨研究。国际传播已经从一种现象发展到是涉及事业逐渐庞大,形式日渐多元,内容日渐丰富,结构层次分明,影响愈发深...
论文摘要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的《中庸》自其诞生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就一直享有盛名。《中庸》的翻译一直都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选取苏格兰汉学家理雅各在1893年翻译的《...
论文摘要辜鸿铭与严复、林纾并称“福建三杰”,是清末民初驰名中外的文化名人和翻译家。在中国知识分子纷纷学习并翻译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大背景下,辜鸿铭却转向了中国文化,大力...
论文摘要译者是翻译中最重要、最活跃的主体因素,在翻译过程中呈现出其主体性。但长期以来,传统的翻译理论更多地注重探讨语言层面上的“对等”,片面强调对原文绝对忠实的复制,译者在翻译...
论文摘要晚清国学大师辜鸿铭(KuHong-Ming)是清末民初向西方译介儒经的第一位中国人,他的译经活动打破了这一领域长期以来由西方传教士形成的垄断局面。晚清时期,中国在中西文...
论文摘要《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这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著作深刻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思想和文化。16世纪以来《论语》开始被译为西方语言,而且译本数量很多。其中颇有影响的译...
论文摘要辜鸿铭(1857—1928)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文化保守主义的典型人物,他既不同于以19世纪后半叶“顽固派”思想以及晚年康有为的保皇尊孔思想为代表的“复杂的文化保守主义”,...
论文摘要《论语》是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翻译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本论文选取中国清朝末年民国初期的国学大师辜鸿铭的译本以及20世纪末(1998年)美国著名汉学家安乐...
论文摘要进入21世纪,文化学热潮稍稍平息,一些西方学者倡导要站在理性的角度对翻译研究进行反思,进而提出了翻译研究中伦理回归的主张,这无疑将翻译研究导向新的研究维度。但是归根结底...
论文摘要《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其文言简意赅,哲理深蕴,发人深省。它所包含的思想学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对世界其它国家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16世纪开...
论文摘要儒学诞生于2500多年前的中国。它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的宝贵财富之一。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孔子及其学说不仅在中国文化史和思想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世界文化史和思想史上...
论文摘要辜鸿铭精通中西文化,是我国晚清杰出的学者和翻译家,翻译了中国儒家经典作品《论语》、《中庸》和《大学》,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独立将儒家经典译成英文的中国人。他的译经活动,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