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汶川8.0级地震以其强大的致灾力导致安县茶坪乡金溪沟两岸产生数百余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干磨坊滑坡为典型的陡倾顺层岩质滑坡,滑坡位于千佛山境内金溪河右岸,由汶川地震诱发...
论文摘要“5.12”汶川地震强大的破坏力使得震区在复杂的地质背景条件下,产生了大量的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形成了数量巨大的松散堆积体,为该地区泥石流的孕育和发生提供了丰富的...
论文摘要地震又称为地动或地振动,是在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引起地球表面振动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一种多发性重大自然灾害,其影响范围广,破坏程度大。目前的技术还不能准确的预测地震,...
论文摘要罐滩滑坡位于四川省安县雎水镇团结电站雎水河右岸,受汶川地震及震后暴雨作用,于2008年5月12日晚22:0023:00发生大规模整体滑移破坏,堵塞河道,形成安县罐滩堰塞...
论文摘要由于当前公共危机的不断频发,非政府组织已经逐渐参与到公共危机的治理中。特别是近年来非政府组织迅速发展,人们也逐渐开始热衷于通过非政府组织从事社会工作。但是在非政府组织积...
论文摘要龙门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交界处,是中国中西部地质、地貌、气候的陡变带。该区变形显著,地质过程正处于活动状态,由于山脉形成较晚,保留的地质现象明显。地貌和水系对...
论文摘要2008年5·12汶川地震造成了大批的人员伤亡、巨大的经济损失和难以抚平的社会伤害。灾害发生后,党和政府迅速做出抗震救灾的决定,对灾区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救援...
论文摘要汶川大地震中,各类中小学建筑震损严重,造成大量师生伤亡。尤其是中小学教学楼破坏最为突出,很多教学楼倒塌,引发了全社会对中小学教学楼抗震安全性的关注。通过对汶川地震中教学...
论文摘要楼梯作为建筑物主要的竖向交通通道,在地震和火灾发生时是建筑物中重要的疏散和逃生通道,甚至是唯一出路,所以楼梯被认为是建筑结构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在我国的房屋结构...
论文摘要地脉动蕴含了丰富的地球物理信息,本论文在前人利用地脉动速度记录进行频谱研究的基础上,对地脉动资料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分别选取四川、青海、甘肃台网中心宽频带地震台站...
论文摘要泥石流减灾主要遵循“疏导、拦挡、排导”等灾前防御理念,但分析方法体系尚不完善,有些方法偏于经验性。若能够为泥石流灾前防御及灾后响应备灾等主动式减灾提供理论分析模型,将有...
论文摘要5.12汶川地震的重建引起了全国乃至世界的关注,灾区教育重建是灾区灾后重建的关键一环。本文依靠“思蜀援川”项目调研,对地震灾区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力争通...
论文摘要在施工期间,稳定性分析成果表明水库在运行条件下,紫坪铺坝前堆积体在遭遇Ⅶ度地震时稳定性系数仅为1.001~1.005,前缘稳定性系数小于1。为了提高堆积体的安全度,采取...
论文摘要地震震害调查是获取工程震害资料和经验的重要手段,也是工程抗震理论和分析方法发展的重要基础。场地饱和砂土液化是导致工程建筑、地下结构(物)破坏的重要因素之一;地震液化现象...
论文摘要I汶川地震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影响范围最广、伤亡最为严重的地震灾难。地震最终造成87150余人遇难,大量房屋和基础设施损毁,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论文摘要“5·12”特大地震发生后,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效果显著,改变了以往在大灾害中作为不大的局面,初步展示了其对中国大陆危机治理的独特贡献。随着汶川地震灾区进入灾后重建的阶...
论文摘要有关新闻媒体如何报道新闻事件,历来是新闻研究者所关心的课题。本研究以社会建构理论为基础,以新闻报道偏向性为前提,采用新闻框架分析的方法对《人民日报》汶川地震报道进行分析...
论文摘要汶川地震作为中国近30年来最大的自然灾难,媒体对其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报道。在汶川地震后,地震报道成为探讨中国灾难报道现状以及改进方向的重要文本。本文拟通过对穗蓉两地媒体在...
论文摘要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和Internet结合的产物。随着移动手机和智能化移动终端的实现,信息使得越来越多的用户习惯于移动通信方式,同时也期望能够更加灵活地、不受任何限制地...
论文摘要2008年“5.12”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家在第一时间出台了震后贫困大学生资助的特殊政策。由于突发性自然灾难带来的不确定性,加之各高校缺乏对震后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